周一清晨我抱着女儿的绘画袋往楼下跑,正好撞上周阿姨拎着孙子的围棋盒。她拽住我叹气:“你说现在养孩子怎么比我们那会还累?我儿子最近琢磨着换学区房,说要像孟母那样给孩子选个好环境。”我低头看女儿揉着眼睛啃面包的样子,忽然想起上周家长会上老师说的“环境是孩子的隐形老师”,心里也犯起嘀咕——两千多年前的孟母三迁,放到今天到底还有用吗?
不是换房子,是找“让孩子发光的磁场”
我有个朋友小夏,之前也为“孟母三迁”纠结过。她儿子浩浩5岁时,总跟着小区里的孩子玩滑板,每天摔得膝盖通红,可她发现浩浩其实更爱拆家里的玩具车——把遥控器拆了装电池,把玩具熊的肚子剪开看里面的棉花。后来小夏没换学区房,而是把浩浩转到了隔壁社区的“小工程师社团”。那里的孩子都爱琢磨“怎么让小车自己走”“怎么用乐高拼城堡”,浩浩第一次用乐高拼出一辆能走的小车时,眼睛亮得像星星。现在他每天放学都要去社团待半小时,说:“妈妈,我以后要当工程师,做比滑板更厉害的东西。”
我忽然明白,孟母当年搬离墓地、市场,不是嫌房子不好,是嫌那些环境“不匹配”孩子的天性。现在的“迁”也不是非要换大房子,而是帮孩子找到“能接住他兴趣”的地方——比如一个爱科技的孩子,在满是艺术班的小区里会觉得“格格不入”,但到了科技社团,他的好奇就会变成动力。

不是逼孩子,是帮他“看见自己的可能性”
楼下的小宇原来让妈妈愁得睡不着:每天放学就抱着手机打游戏,说“学习没用,不如玩游戏开心”。直到去年夏天,小宇妈妈带他去了一趟市科技馆。那天小宇盯着机器人表演看了整整一个下午,还追着讲解员问:“叔叔,这个机器人是用什么做的?它怎么会说话?”讲解员笑着给他演示了机器人的“大脑”——一块小小的电路板,说:“你要是想学,以后也能做这样的机器人。”
从那以后,小宇像变了个人。每周六早上六点就爬起来,说要去科技馆当“小小志愿者”,给小朋友讲机器人的故事;平时写完作业,就抱着《少儿编程入门》翻来覆去看。他妈妈说:“原来不是孩子不爱学习,是他没见过‘有意思的学习’。”
孟母当年让孟子去学宫旁边住,不就是想让他“看见”——原来除了哭丧、做生意,还有人在读书、讲道理。现在的孩子也是一样,你带他去图书馆,他会知道“原来书里有这么多好玩的故事”;带他去博物馆,他会知道“原来古代的人这么聪明”;带他去看一场科技展,他会知道“原来我也能做这么厉害的事”。这些“看见”,就是孩子成长的种子。
不是父母的独角戏,是一起“选对同行的人”
我女儿的变化,让我对“孟母三迁”有了更实在的体会。去年秋天,女儿的同桌朵朵总说:“画画没用,不如玩游戏,我妈妈说画画以后赚不到钱。”女儿听了,每天放学都磨着我:“妈妈,我不想去绘画班了,朵朵说画画没用。”我急得不行,直到老师把她们调开,女儿的新同桌是个叫小晴的小姑娘。
小晴爱读绘本,每天都给女儿带一本,说:“你画的公主比绘本里的还好看,下次我带我的绘本给你,你帮我画封面好不好?”女儿眼睛一下子亮了,每天早上都要自己选绘画本,说:“妈妈,我要画一本属于我和小晴的绘本。”现在她的绘画本里,有小晴的公主、她们一起种的小花,还有她们想象中的“魔法城堡”。
孟母当年避开“丧葬之家”“买卖之家”,不就是怕孟子学坏吗?现在的孩子,身边的伙伴比什么都重要。一个爱读书的朋友,会让他觉得“读书很有意思”;一个爱画画的朋友,会让他觉得“画画很开心”;一个爱思考的朋友,会让他觉得“问问题很有趣”。这些伙伴,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“小太阳”。
晚上接女儿时,她举着手工课做的纸船蹦跳着扑过来:“妈妈,小晴说下次要带她的航模来和我一起玩!”我看着她眼睛里的光,忽然懂了周阿姨儿子的心思。孟母三迁不是古代的老掉牙故事,它是每个家长都会做的“小事”——帮孩子选一个能听见他笑声、看见他兴趣、接住他好奇的地方。哪怕只是换一个兴趣班,或者认识一个好朋友,都是对孩子最好的“迁”。
就像我女儿说的:“妈妈,小晴的航模能漂在水里,我的纸船也能,我们一起玩,比一个人玩有意思多了。”你看,孩子要的不是大房子,是一个“能和他一起玩、一起成长”的环境。这大概就是孟母三迁最动人的当代意义吧。
孟母三迁当代意义,孩子教育环境选择,家长育儿经验,儿童兴趣培养,伙伴影响成长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