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五下班前的会议室像个闷罐子,张主管把刚打印好的排班表“啪”地放在桌上,推了推眼镜看向我们几个实习生:“下周开始调整排班——原来晚班每周3天,现在改成4天,但早班可以多休1天。你们要是觉得没问题,今天就签字确认。”
小陆立刻凑过去,手指点着表格念:“晚班4天?那早班就是1天?可是多休1天哎!”他抬头看向主管,眼睛亮得像捡了便宜:“我选这个!晚班虽然累,但早班休一天刚好能补觉!”坐在我旁边的小林也跟着点头:“对呀,总比原来每周5天早班强。”
我盯着表格上的数字,突然想起上周刚看的《庄子》里“朝三暮四”的故事——养猴人给猴子分栗子,说“早上3个晚上4个”,猴子们全急了;换成“早上4个晚上3个”,猴子们就欢天喜地。此刻的我们,不就是那些抢着要“早上4个栗子”的猴子吗?
当“朝三”变成“暮四”:一场藏在数字里的小把戏
我把排班表翻过来,在背面算了笔账:原来的排班是早班5天(因为每周工作5天),晚班0天?不对,等一下,其实原来的安排是早班3天、晚班2天,每周总工作5天。现在主管说“晚班从3天调去4天”——哦,不对,他其实是把“早班3天、晚班2天”改成了“早班1天、晚班4天”,但多休1天早班?不,等一下,每周工作时间是固定的,比如每天8小时,每周40小时。原来的早班3天(每天8小时)+晚班2天(每天8小时)=40小时;现在的早班1天(8小时)+晚班4天(8小时)=40小时,只是早班晚班的数量换了一下,根本没多休!
我戳了戳小陆的胳膊,把背面的计算给他看。他愣了愣,然后拍着脑袋笑:“我去!我刚才只盯着‘多休1天早班’,压根没算总时长!原来主管是把‘朝三暮四’换成了‘朝一暮四’,换汤不换药啊!”
为什么我们会掉进“换汤不换药”的陷阱?
后来我问过做心理学的朋友,他说这叫“框架效应”——同样的结果,用不同的方式表达,会让我们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。比如主管说“晚班多1天,但早班多休1天”,我们的注意力会自动被“多休1天”吸引,而忽略了“晚班多1天”其实是抵消了这个“好处”。就像猴子们只看到“早上多了1个栗子”,没发现“晚上少了1个”,总数量还是7个。
还有“损失厌恶”——我们对“失去”的敏感程度,远远超过“得到”。比如如果主管说“早班减少2天,晚班增加2天”,我们肯定会觉得“亏了”;但他换了种说法,说“晚班多1天,早班多休1天”,我们就会觉得“赚了”。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,但表达方式不同,我们的反应就完全不同。

学会“算总账”:破解博弈的笨办法
那天之后,我养成了一个习惯——不管遇到什么“优惠”“调整”“变化”,先算一笔“总账”。比如上次买奶茶,店员说“加3元多送一杯小的”,我算了算,原来的大杯是15元,加3元变成18元,得到一杯大杯+一杯小杯(小杯原价8元),总价值23元,比单独买两杯(15+8=23)刚好持平,根本没优惠;再比如上次租房,房东说“房租涨200,但免物业费”,我算了算,物业费每月150,其实房租相当于涨了50,不是“免物业费”那么划算。
其实“朝三暮四”的博弈智慧,说到底就是“不要被表面的数字迷惑,要算清楚总收益”。就像小时候妈妈教我的:“买东西要看总价,不是看送了多少小礼物。”
那天晚上我翻着手机里的排班表,突然想起小时候听爷爷讲“朝三暮四”的故事。原来几千年前的猴子和今天的我们,犯的是同一个错——太在意眼前的“多”和“少”,却忘了算一笔“总账”。后来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小陆,他笑着说:“以后我再也不做抢着要‘早上4个栗子’的猴子了!”
其实生活里的博弈到处都是,比如商家的促销、同事的沟通、甚至和家人的商量。只要学会“算总账”,学会透过表面的数字看本质,就能像破解“朝三暮四”的把戏一样,破解很多生活里的小陷阱。
朝三暮四故事,智慧博弈案例,日常博弈技巧,心理陷阱解析,理性判断方法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