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三下班,我抱着刚拆封的手账本站在地铁口,风把刘海吹得贴在额头上。朋友圈里刷到同事小夏的日常——她的手账每一页都像精心布置的展览,贴纸排成小太阳,字写得跟印刷体似的,底下评论全是“夏夏太会生活了”“我也好想变成你这样”。我低头摸了摸自己手里的本子,封面是跟风买的“莫兰迪高级灰”,内页还是空白的,突然就觉得手里的纸页沉得要命,像块吸了水的海绵。
我成了别人生活的“复印件”
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模仿别人。去年春天,看到小琳拍的vlog火了,我立刻买了补光灯、三脚架,每天早上对着镜头装“元气少女”——煎蛋煎糊了,牛奶倒洒在桌角,我还得笑着说“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呀”。晚上剪视频时,看着镜头里笨拙的自己,突然就把电脑关掉了,坐在沙发上哭了一场。
夏天的时候,同事们都在聊健身,我又跟着办了健身卡。第一天跑了3公里,腿酸得下不了楼;第二天练瑜伽,差点把腰扭了;第三天站在健身房门口,我盯着玻璃里的自己,突然想起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样子——那时候我总盯着别人的车把,结果摔了一跤又一跤,膝盖都破了。
模仿的代价是“丢了自己”
中秋节回家,妈妈翻出我小学的画本——封面是一只歪歪扭扭的卡通猫,内页里有我画的太阳(涂成了橙色)、月亮(画了个笑脸)、还有楼下的小花(花瓣是粉色的)。妈妈说:“你小时候最喜欢画画了,每天放学都趴在桌子上画,说要当画家。”
我看着画本里的涂鸦,突然想起三年级的冬天,我画了一幅“雪地里的猫”,被老师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。那时候我多开心啊,拿着画本跑回家,给妈妈看了一遍又一遍。可什么时候开始,我忘了自己喜欢画画?什么时候开始,我觉得“别人的生活”比“自己的”更重要?
原来我早就会“自己的步”
那天晚上,我把补光灯收进了柜子,把三脚架送给了邻居家的小朋友。我拿出小学的画本,坐在书桌前,画了一只楼下的猫——它蹲在草坪里,尾巴翘得高高的,眼睛像两颗小灯泡。画完之后,我拍了张照片,发了条朋友圈:“今天画了只猫,它比我会找乐子。”
没想到,评论里全是同事的点赞:“小棠,你画得真可爱!”“这猫好像楼下那只,我昨天还喂了它!”甚至小夏也发了消息:“你画的手账边框好特别,能不能教我?”
我看着手机,突然笑了。原来邯郸学步里的那个人,不是因为学不会走路,而是忘了自己本来就会走路。我之前总盯着别人的脚步,却忘了自己也有属于自己的节奏——比如画画,比如喜欢蹲在楼下看猫,比如早上喜欢喝一杯热牛奶而不是跟风喝冰美式。
慢慢来,我有我的节奏
现在,我每天下班回家,都会画一点东西:今天画了公司楼下的梧桐树,叶子黄了,飘得满地都是;明天画了早餐的包子,热气腾腾的,咬一口还有汤汁;后天画了地铁里的小朋友,她扎着羊角辫,手里举着一根棒棒糖。
上周末,我在公园画画,遇到一个学走路的小朋友。他摇摇晃晃的,走两步就摔一跤,可他笑得很开心,嘴里还喊着:“妈妈,你看我!”他妈妈蹲在旁边,拍着手说:“宝宝真棒,自己走得真好!”
我看着他,想起自己小时候学走路的样子。那时候我总喜欢盯着别人走,结果摔了一跤又一跤,妈妈说:“咱们不跟别人比,你自己慢慢走,走稳了,比什么都强。”
原来,最珍贵的从来不是“像别人一样”,而是“做自己”。就像邯郸学步里的那个人,如果他能停下来,看看自己的脚步,也许他会发现,自己本来就会走路,而且走得很好。
昨天晚上,我坐在书桌前画画,窗外的月亮很圆。我画了一个小女孩,她背着画本,走在一条开满小花的路上。画完之后,我在旁边写了一行字:“慢慢来,我有我的节奏。”
其实,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学走路的小朋友,只要停下来,听听自己的心跳,看看自己的脚步,就会发现,我们早就有属于自己的路——那条路,叫做“自己”。

邯郸学步的故事,自我发现之旅,模仿与自我,找到自己的节奏,平凡生活的小确幸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