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做了三次红烧肉,才懂“囫囵吞枣”不是成语,是我曾经的样子
第一次炖肉:急着吃热乎的,结果嚼着像木头
去年春天我刚搬新家,想给男朋友露一手红烧肉。打开菜谱看了两眼,觉得“炒糖色”“慢炖40分钟”太麻烦——不就是把肉煮熟吗?我把五花肉切成块,直接扔锅里炒,倒了点酱油和糖,加水没过肉,开大火煮了15分钟就关火。
端上桌的时候,男朋友夹了一块,皱着眉说:“这肉怎么跟木头似的?”我咬了一口,果然硬得塞牙,糖没炒化,甜得发腻,酱油的咸味儿还没渗进去。我坐在沙发上盯着盘子发呆,突然想起小时候学成语“囫囵吞枣”,老师说“把枣整个咽下去,没尝出味儿”,原来我今天做的饭,就是活生生的“囫囵吞枣”。
第二次试手:盯着糖色熬,才懂“慢”是道菜的魂
过了一周,我不死心,又买了五花肉。这次我盯着菜谱,把每一步都画了重点:“冰糖要小火炒到琥珀色,不能糊;肉要煎到两面金黄,锁住水分;炖的时候用小火,让汤慢慢裹进肉里。”
炒糖色的时候,我守在锅边,看着冰糖在油里慢慢融化,从白色变成淡黄色,再变成像蜂蜜一样的琥珀色,滋滋冒小泡。这时候把肉倒进去,“哗啦”一声,糖色裹在肉上,瞬间变成红亮的颜色。然后加料酒、生抽、老抽,倒热水没过肉,转小火炖了40分钟。
掀开锅盖的那一刻,香味儿飘得整个屋子都是。男朋友夹了一块,眼睛亮了:“这次软嫩,甜咸刚好。”我咬了一口,肉烂得能抿化,糖的甜、酱油的鲜,还有肉本身的香,层层叠叠在嘴里散开。我突然明白,上次的“囫囵吞枣”,其实是我急着跳过了“熬糖色”“慢炖”这些关键步骤,结果把菜做成了“没灵魂的木头”。
后来学画画:从画线条开始,不再跳过“笨功夫”
秋天的时候,我报了个素描班。第一节课老师让画线条,画了整整两小时,我觉得无聊:“直接画人像多有意思啊,画线条有什么用?”老师没说话,把我画的线条拿过来,指着说:“你看,你的线条歪歪扭扭,连直线都画不直,怎么画人像的轮廓?”
我脸发烫,想起做红烧肉的经历。接下来的三周,我每天下班都练线条,画横线、竖线、斜线,直到能画出均匀、流畅的线条。第四节课画苹果,我用练了三周的线条勾轮廓,再慢慢涂阴影,结果老师说:“这次有立体感了。”
那天晚上,我对着画好的苹果发呆,突然笑了——原来不管是做饭还是画画,“囫囵吞枣”都是新手最容易犯的错:急着要结果,却跳过了最基础的“笨功夫”。就像炖红烧肉要等糖色熬好,学画画要练线条,这些“慢步骤”不是多余的,是让结果变好吃、变好看的“秘密”。
现在的我:做红烧肉时,会慢慢等糖色融化
昨天周末,我又做了红烧肉。站在厨房门口,看着锅里的冰糖慢慢变成琥珀色,闻着肉香一点点飘出来,突然想起第一次做的“木头肉”。男朋友凑过来问:“这次要炖多久?”我笑着说:“别急,等40分钟,慢点儿才好吃。”
其实啊,生活里的很多事都像炖红烧肉。新手小白总想着“快一点”“省步骤”,结果反而做不好。“囫囵吞枣”不是说我们笨,是我们还没学会“慢下来”——慢下来尝一尝糖色的甜,慢下来练一练线条的直,慢下来把每一步都嚼碎、吃透,结果自然会好。
现在我做红烧肉很熟练,但每次都会想起第一次的失败。那盘“木头肉”教会我:所谓“深刻领悟”,不过是把“囫囵吞枣”的教训,变成“慢慢嚼”的智慧。
囫囵吞枣的故事,新手成长领悟,慢下来的智慧,生活中的小道理,做饭教会我的事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