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口老周的木匠铺是咱这一片的“木疙瘩魔法屋”——门槛上的旧铜环磨得发亮,铺子里飘着常年不散的松脂香,连县城里最讲究的家具店都得提前半个月找他订活儿。我跟着他学了三个月,每天蹲在墙角削竹片、磨凿子,手还没摸热乎榫卯的门道,就想着趁他去镇上买钉子的功夫,露一手。
1. 我敢动老周的“宝贝槐木”了
那天清晨,老周刚背起布包出门,我盯着墙角那截晒了半年的槐木直咽口水。那是他上个月从后山捡的,说要留着做个带雕花的太师椅靠背。我摸着槐木上深浅不一的纹路,心里直发痒:不就是个小凳子吗?我看他做过十回八回,肯定能成。
搬来马扎坐定,我抄起斧子就砍——结果第一下就砍歪了,木屑飞进衣领里,痒得我直缩脖子。好不容易把料截成了四条腿的模样,我又翻出墨线盒,扯着棉线比画了半天,才在凳面上画出榫眼的位置。可等我用凿子往下凿的时候,手一抖,榫眼歪了半寸——得,这凳面算废了。
2. 歪榫头差点把我吓哭
就在我盯着歪榫眼脑门子直冒汗的时候,铺子里的门“吱呀”一声开了。老周拎着钉子袋站在门口,眼神扫过我脚边的废木料,又落在我手里的凿子上。我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朵根,攥着凿子的手直发抖,生怕他骂我“不知天高地厚”。
没想到他没骂我,反而蹲下来,用粗糙的手指摸着那截歪榫眼的槐木:“你这榫头削得太尖了,跟锥子似的,怎么能卡进凳腿里?”他说着,从工具箱里掏出一把锉刀,“来,把榫头的侧面锉成斜面,再把凳腿的榫眼稍微扩一点——歪榫也能正接,就看你会不会变通。”

3. 老周的“歪招”教我活手艺
我照着他说的做,把榫头锉成了斜面,又用凿子把凳腿的榫眼扩了一点。等我把凳面和凳腿拼起来的时候,居然严丝合缝!老周坐在马扎上,点了根旱烟,烟卷儿的火星子在铺子里忽明忽暗:“我当年跟师傅学手艺的时候,比你还冒失——把师傅准备做嫁妆的红木料废了,师傅没骂我,反而教了我这招‘歪榫正接’。”他吸了口烟,吐出的烟圈儿飘向屋顶,“手艺这东西,不是死搬硬套的,得学会灵活。你今天敢动我的槐木,说明你想学好,这比什么都强。”
那天晚上,我把做好的小凳子放在铺子里的窗台上。月光照在凳面上,歪榫头的痕迹还清晰可见,但凳子稳稳地站着,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。老周端着茶走过来,拍了拍我的肩膀:“这凳子做得不错,明天把它摆在门口,就说是我徒弟做的——歪榫头怎么了?这才是活的手艺。”
后来,我做了很多家具,有雕花的衣柜,有带抽屉的书桌,但最让我难忘的,还是那个歪榫头的小凳子。它教会我:班门弄斧不是丢面子,是敢试错;不是冒犯,是想学本事。有时候,那些看似“丢人的失误”,反而会成为你最珍贵的经验。
新手木匠故事,班门弄斧的启示,老木匠的教导,木艺学习经历,意外收获的职场课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