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杨蹲在村头马市的石墩子上,手里攥着本翻得起毛的《相马经》,眼睛直勾勾盯着人群里的高头大马。鬃毛油亮、四肢粗壮,蹄子敲在地上跟打鼓似的——这不就是书上说的“千里驹”模样?他刚要站起来凑过去,后领就被人拽住了。

“慢着,毛都没长齐就想挑马?”老伯乐的烟袋锅子戳在他肩膀上,烟锅里的火星子晃得小杨眯起眼。这位村里最懂马的老人,去年才收了小杨当徒弟,可教的东西总跟书上不一样。比如昨天,他让小杨去喂马棚里的瘦马,说“先学会跟马吃饭,再学相马”。

老伯乐的“喂马课”:比“看骨架”更灵的招

“跟我来。”老伯乐把烟袋往腰里一插,领着小杨往村西头的马棚走。棚里那匹瘦马正低头啃干草,肋巴骨都能数清,小杨皱着眉:“这马能行吗?”老伯乐没说话,递给他半筐红薯藤。

“喂的时候别着急,慢慢递。”老伯乐蹲在旁边,看着小杨把藤条送到马嘴边。瘦马抬头看了眼小杨,鼻子蹭了蹭他的手背,才叼走藤条。“你看,”老伯乐指着马的眼睛,“它没躲你,也没甩头,说明性子稳。要是换了那些娇惯的马,早踢翻筐了。”

小杨盯着瘦马的眼睛,果然,那眼里没有戾气,反而带着点温和。“可它这么瘦……”“瘦是因为之前的主人不会喂,”老伯乐摸了摸马的脖子,“你明天跟着它去挑水,就知道了。”

村西头的“挑水测试”:耐力藏在日常里

第二天清晨,小杨跟着瘦马去村外的井边。瘦马套着木桶,一步步走在土路上,太阳刚爬上来,小杨就开始冒汗,可瘦马的脚步没停。到了井边,它站在旁边,等着小杨打满水,然后稳稳地驮着木桶往回走。

“歇会吧?”小杨擦着汗,想解开缰绳。瘦马却甩了甩尾巴,用脑袋拱了拱他的手背——意思是“继续”。来回三趟,木桶里的水没洒一滴,瘦马的呼吸还是均匀的。“怎么样?”老伯乐不知什么时候站在旁边,“那些看起来壮实的马,有的走一趟就喘得不行,还会踢木桶。这匹呢?”

小杨摸着瘦马沾着草屑的鬃毛,突然懂了:原来相马不是看谁长得壮,而是看谁能实实在在干活。

暴雨天的意外:马的“责任心”比“速度”更重要

入夏的暴雨来得突然,小杨正帮老伯乐收拾马棚,就听见外面有人喊:“张叔家的牛跑了!”老伯乐抓起雨衣,对小杨说:“牵上那匹瘦马,跟我走。”

雨里的路滑得像抹了油,瘦马却走得很稳,每一步都踩实了。到了张叔家的田边,牛正陷在泥里,哞哞叫着。老伯乐把绳子套在牛脖子上,对小杨说:“让马拉。”瘦马低头看了眼泥里的牛,然后往后退了两步,绷紧缰绳。它的四条腿陷在泥里,可身子没晃,一点点把牛拉了出来。

随机图片

“你看,”老伯乐抹了把脸上的雨水,“真正的好马,不是跑得最快的,而是在你需要的时候,愿意拼尽全力的。”

那天晚上,小杨坐在马棚门口,摸着瘦马的脖子笑了。原来伯乐相马的新本事,不是背那些复杂的“骨相歌”,而是蹲下来,看看马每天在干吗——是不是愿意多走一步,是不是累了也不耍脾气,是不是能陪着人把活干完。

后来,小杨也成了村里的“小伯乐”。有人问他:“你怎么相马呀?”他就指着马棚里的瘦马(哦不,现在已经长壮了)说:“先跟它一起吃顿饭,再跟它一起挑趟水,就知道了。”

伯乐相马新故事,新手相马技巧,马的真实能力判断,日常观察相马法,传统经验新解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