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老家门口有条小溪,夏天的午后,溪面浮着一层碎金,鲫鱼在水草丛里游得慢悠悠的,像刚睡醒的孩子。爷爷总搬个小马扎坐在溪边,手里攥着他那只编了二十年的竹筌——竹片削得薄如蝉翼,编成长方形的笼子,入口处留着细细的倒刺,鱼进去就别想出来。
“小囡,过来帮爷爷扶着筌。”爷爷喊我。我蹲在田埂上,看他把筌轻轻放进水里,用两块鹅卵石压住底部,再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碎米,塞进筌里:“这鱼懒,得用米引着才肯进笼子。等半个时辰,咱们就能收鱼了。”
我盯着水面看了十分钟,就耐不住性子了。溪边的野蔷薇开得正艳,我跑过去摘了满满一捧,插在发间,又追着蝴蝶跑了一圈。等爷爷的咳嗽声传来,我才想起钓鱼的事,慌慌张张跑回去。
“看看,收获不小。”爷爷提起竹筌,笼子里三条鲫鱼蹦得厉害,溅了我一脸水。我高兴得跳起来,接过爷爷递来的鱼篓,把鱼装进去,转身就往家里跑:“奶奶!今晚煮鲫鱼汤好不好?”

直到晚饭时,爷爷举着那只竹筌走进屋,我才发现自己忘了什么。他把筌放在桌子上,竹片上还沾着泥和草,倒刺上挂着几根水草。“小囡,今天的鱼是怎么来的?”爷爷问。
“是爷爷钓的呀!”我啃着馒头,含糊不清地说。
爷爷摇摇头,用袖口擦了擦竹筌上的泥:“是这只筌帮你钓的。你拿到鱼,就忘了筌,要是下次再想钓鱼,没有筌,你怎么钓?”
我当时没懂,只觉得爷爷太啰嗦。不就是个竹笼子吗?再编一个不就行了?
后来我上了初中,为了考班级前十,把课本上的内容死记硬背,连下课都在背单词。考试那天,我握着笔,把背得滚瓜烂熟的句子写上去,果然考了第八名。可等学期结束,我再翻课本,那些内容早忘得一干二净。
工作后,我进了一家广告公司,为了冲业绩,天天加班到十点,连周末都在改方案。有次加班到凌晨,我看着电脑里的PPT,突然想起大学时我学广告的初衷——是想做有温度的文案,不是为了应付客户的KPI。
那天晚上,我给爷爷打了个电话。爷爷在电话里笑:“小囡,是不是想起我的竹筌了?”
我握着手机,鼻子有点酸:“爷爷,我好像懂了。原来‘得鱼忘筌’不是聪明,是忘了怎么钓鱼。”
爷爷嗯了一声:“对喽。鱼是你想要的,可筌是帮你拿到鱼的本事。要是忘了本事,就算这次拿到鱼,下次也拿不到。”
现在我回老家,还会和爷爷一起去钓鲫鱼。爷爷还是用那只竹筌,我帮他扶着,看着溪水慢慢漫过筌身。有时候我会想,生活里的“筌”其实很多——比如学习时的方法,工作时的初心,甚至是身边帮过我的人。我们总想着要得到“鱼”,可别忘了,是“筌”帮我们走到这里的。
就像爷爷说的:“鱼会吃完,可筌还在。只要有筌,什么时候都能钓到鱼。”
得鱼忘筌故事,生活反思,初心,成长感悟,民间智慧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