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坐在出租屋的小书桌前,电脑屏幕亮得刺眼,文档里的光标闪了又闪,可我盯着它看了二十分钟,还是没敲出一个字。桌上的奶茶早就凉了,珍珠沉在杯底,像我此刻的思路——黏糊糊的,理不清。
这是我第三次尝试写职场新人的故事。第一次想写“职场潜规则”,结果写了三百字就卡住,觉得太刻意;第二次换了“同事之间的小温暖”,可写出来的对话像机器人,连我自己都觉得假。我把前两次的文档拖进回收站,看着它们消失的瞬间,突然有点想哭——难道我真的不是写东西的料?
改到第12版时,我把电脑摔在了沙发上
周三晚上,我终于写出了一个像样的开头:“林小满抱着电脑站在会议室门口,手指抠着文件夹的边缘,指甲盖都泛白了。里面是她熬了三晚做的PPT,可刚才主管路过时,只扫了一眼就说‘再改改’。”
接下来的剧情我想了很久:林小满加班改PPT,同事张姐递来一杯热可可,告诉她“其实主管当年也这样被骂过”,然后她调整了思路,把数据做成了更直观的图表,最后 presentation 得到了老板的表扬。可当我把这些写出来,又觉得太“套路”——像我之前看过的所有职场文,没一点新意。
我开始改。把“热可可”换成了“冰可乐”(因为夏天加班更符合场景),把张姐的话从“别灰心”改成了“你这数据排版跟我当年第一次做的一样,丑得能当反面教材”(更符合同事间的真实互动),甚至把林小满的性格从“内向”改成了“有点倔强”(这样她坚持改PPT的动机更合理)。
改到第8版时,我给闺蜜发了截图,她回复:“比之前好多了,但林小满的情绪还是没出来,比如她被骂后的委屈,是不是可以加个细节?比如她躲在卫生间里,把手机屏保换成了妈妈的照片。”
改到第12版时,已经是凌晨一点。我盯着屏幕上的“职场新人林小满最终版12”,突然觉得胸口发闷。我把电脑合上,用力摔在沙发上——为什么我花了这么多时间,还是写不出让人有感觉的东西?
那些没说出口的自我怀疑,差点让我放弃
周四早上,我去公司上班,路过茶水间时,听见两个同事在聊天:“你看那个新来的实习生,每天加班写东西,真以为能成作家啊?”“就是,现在谁还看这种职场文啊,不如多拍点短视频赚钱。”
我握着咖啡杯的手顿了顿,赶紧转身走了。那天下午,我把写了一半的林小满的故事关掉,打开了短视频APP。刷到第三个搞笑视频时,我突然想起上周在地铁上遇到的女孩——她抱着电脑,屏幕上显示着未完成的PPT,眼睛红红的,却还在敲键盘。
那一刻,我突然懂了:我写的不是“职场文”,是我自己,是每个刚进入职场的人都会有的委屈、坚持和小确幸。我关掉短视频,重新打开文档,在林小满的故事里加了一个细节:她改完PPT后,坐在工位上吃外卖,打开手机看妈妈发的消息:“小满,今天加班吗?记得吃热的。”她对着手机笑了笑,手指飞快地回复:“妈,我今天做的PPT被主管夸了,你放心。”
当编辑说“这个故事很有温度”时,我哭了
周五下午,我把改了15版的故事投给了一个职场公众号。投稿的时候,我手在抖,生怕又像之前那样石沉大海。晚上七点,我正在吃泡面,手机突然震动了——是编辑的消息:“你的故事很有温度,林小满的委屈和坚持让我想起了刚工作的自己,明天能发吗?”

我盯着这条消息看了三遍,突然哭了。泡面的汤洒在桌子上,我也没管。我想起这些天改稿的夜晚,想起我摔在沙发上的电脑,想起同事的闲话,想起地铁上的女孩——原来所有的努力,都不是白费的。
周六早上,我看着自己的故事出现在公众号上,下面有很多留言:“林小满就是我啊,上周我也被主管骂了,现在我知道该怎么做了”“那个妈妈的消息,我昨天也收到了,瞬间破防”“作者是不是刚工作不久?写得太真实了”。
我坐在书桌前,打开新的文档,敲下第一行字:“李棠棠站在超市的货架前,盯着一盒速冻饺子发呆。这是她这个月第三次吃饺子了,因为便宜,而且煮起来方便。”
这次,我没有犹豫。
新手写作的路上,没有“突然的成功”,只有“改了又改的坚持”。我不是什么天赋型选手,只是比别人多了一点“不想放弃”的执念。如果你也在经历“写不出”的崩溃,不妨试试:把你看到的、听到的、感受到的细节写下来,哪怕它很琐碎——因为最真实的,才是最有温度的。
新手写作历程,改稿的那些日子,创作中的自我怀疑,坚持写下去的理由,第一次投稿的激动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