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步成诗的限时挑战:我是怎么在半小时里写出校刊诗歌的?

上周三下午,文学社活动室的吊扇吱呀转着,桌上的柠檬水喝了一半,杯壁凝着水珠。社长小棠抱着一摞校刊稿冲进来,把一张写着“蝉鸣里的夏天”的便签拍在我胳膊上:“校刊半小时后截稿,你上次说不会写现代诗?就用我上周教的‘七步成法’,今天必须交!”

我盯着便签纸,手心直冒汗——上次写的“夏天很热,蝉鸣很吵”被小棠画了三个大红叉,说“像小学生造句”。现在要在半小时里写出能上校刊的诗,简直像让我用半小时学会骑自行车。

第一步:先找个“能摸得着”的细节当开头

小棠说过,新手写诗最怕“空”,得找个具体到能闻见味道、摸到温度的细节当“钩子”。我抬头看窗外,梧桐叶被晒得卷起来,像奶奶晒的干菜。突然想起早上路过操场时,蝉鸣裹着晒热的塑胶跑道味钻进衣领,那种热不是空调房里的闷,是带着点焦糊的、晒透了的热。

我赶紧写下第一句:“蝉鸣是晒化的塑胶跑道,滴在梧桐叶的卷边里。”

小棠凑过来扫了一眼,没骂我,反而点头:“这才像话,比‘蝉鸣很大声’强。”

第二步:给画面添点“感官的料”

接着她提醒:“诗要让读者‘感同身受’,得加触觉、味觉、嗅觉。比如你写蝉鸣,能不能让读者‘摸得到’它的温度?”

我想起昨天傍晚帮奶奶收棉被,棉被晒了一整天,抱在怀里像抱着一团阳光,而蝉鸣就在棉被缝里钻来钻去。于是加了一句:“奶奶的蒲扇拍在背上,风里裹着晒透的棉被味,蝉鸣就藏在那团暖里,像没化完的糖稀。”

小棠笑了:“对,这样读者能‘闻’到夏天的味道,‘摸’到蝉鸣的温度。”

第三步:让文字“动”起来

“接下来要让画面‘活’,别让蝉鸣站在那不动。”小棠指着我的草稿,“比如‘蝉鸣藏在暖里’,能不能让它‘爬’‘跳’‘撞’?”

我盯着窗外的电线杆,蝉鸣顺着电线杆往上爬,爬到三楼教室的窗台,撞在我们的课本上,碎成几片。对,就是这种感觉!我改了一句:“蝉鸣顺着电线杆往上爬,爬到三楼教室的窗台,撞在我们摊开的作业本上,碎成几瓣,沾在数学题的根号里。”

小棠拍了下桌子:“这个‘撞’用得好,蝉鸣像个调皮的孩子,会闯祸。”

第四步:把情绪“藏”在细节里

“别直接说‘我想念夏天’,要把情绪藏在具体的事里。”小棠翻出我上次的草稿,“你写‘我想念去年的夏天’,不如写‘去年夏天和同桌分吃的西瓜,籽儿吐在作业本上,蝉鸣把那些籽儿都晒得皱了,像现在我握笔的手’。”

我想起去年夏天,我和同桌林小满分吃一块西瓜,她把西瓜籽儿吐在我的笔记本上,说“等秋天我们把籽儿种在操场边,明年夏天就能吃西瓜了”。可今年她转校了,笔记本还在我抽屉里,西瓜籽儿已经干得发硬。

于是我加了:“去年和小满分吃的西瓜,籽儿吐在我的笔记本上,蝉鸣把那些籽儿晒得皱巴巴的,像我现在握笔的手——有点抖,却还想写点什么。”

小棠没说话,只是把我的草稿往我面前推了推,眼里有点湿。

第五步:给结尾留个“余韵”

“最后一句要‘收’得有味道,别把话都说死。”小棠看了眼墙上的钟,“还有十分钟,赶紧收尾。”

我盯着窗外的梧桐叶,蝉鸣还在叫,可风里已经有了点秋天的凉意。我想起小棠说过,诗的结尾要像“没说完的话”,让读者自己去想。

随机图片

于是我写下最后一句:“蝉鸣没停,它会顺着秋天的风,爬进明年的梧桐叶里,就像小满没说出口的‘再见’,都藏在夏天的影子里,等我们下次遇见,再一起翻出来晒晒太阳。”

小棠接过草稿,快速读了一遍,嘴角扬起来:“这次过关了,比上次强一百倍。”

半小时后,我看着校刊第三页的诗歌,旁边配了幅梧桐叶的插画,蝉鸣好像真的从纸里飘出来了——不是那种吵人的、烦人的鸣,是带着塑胶味、棉被味、西瓜味的,属于夏天的鸣。

晚上,我收到林小满的消息:“我在新学校的操场边种了西瓜籽儿,明年夏天我们一起吃西瓜好不好?”我笑着回复:“好,我把蝉鸣写进诗里,等你回来听。”

其实写诗没那么难,就像小棠说的:“把你看见的、听见的、摸到的、想念的,用具体的细节串起来,就是诗。”那天的限时挑战,让我明白,所谓“七步成诗”,不过是把“心里的话”变成“能看见的画”,再给画添点温度、添点动静、添点想念而已。

现在,我再听见蝉鸣,不会只说“蝉鸣很吵”了,我会说:“蝉鸣是晒化的塑胶跑道,是藏在棉被里的暖,是撞在作业本上的碎瓣,是没说出口的‘再见’,是明年夏天的西瓜籽儿。”

你看,诗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里,等着我们用“七步”,把它捡起来,擦干净,放在纸上。

七步成诗技巧,新手学写诗,限时创作挑战,日常场景写诗,诗歌入门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