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跟朋友去爬城郊的野山,本来是想找个凉快的地方避避暑,结果刚走到半山腰,太阳就跟火盆似的挂在头顶,连风都是热的。我攥着空矿泉水瓶,喉咙里像塞了把干柴,每咽一口唾沫都疼得皱眉头——早上出门太急,就带了两瓶水,早喝完了。

旁边的小琳蹲在地上,嘴唇起皮得像晒干的橘子皮:“哥,我实在走不动了,喉咙里像有团火在烧,再没水我要晕了。”大伙儿都蔫蔫的,有的坐在石头上扇衣服,有的低头踢地上的草,连平时最活跃的阿杰都不说话了。

爬山遇困:喉咙里像塞了把干柴

领队老张蹲下来,摸了摸口袋,也掏出个空瓶子,苦笑着摇头:“我这儿也没水了,早知道带个大桶来。”他抬头看了看前面的山路,忽然眼睛一亮,拍了拍手:“哎,大伙儿别急,我上次来的时候,前面拐弯处有片梅林,梅子酸得很,咬一口能流半杯口水,咱再走个十分钟就能到了!”

“梅林?真的假的?”小琳一下子站起来,眼睛里有了光。阿杰也来了精神:“我小时候在老家吃过酸梅,酸得直皱眉头,可越酸越想咬,咬完嘴里全是口水。”老张笑着点头:“对,就是那种,树枝上挂得满满的,青的红的都有,咱快点走,到了就能摘来吃。”

领队的“歪招”:前面有片梅林

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,我想着“梅林”这两个字,居然觉得喉咙里稍微润了点。小琳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,嘴里念叨着:“酸梅,酸梅,再走两步就能吃了。”阿杰跟在后面,故意逗她:“等下你可别吃太多,酸得牙都软了。”大伙儿有说有笑的,刚才的疲惫好像一下子散了大半。

走了大概十五分钟,转过一个弯,前面果然有一片林子——可哪里是什么梅林?就是几棵高大的槐树,叶子晒得卷起来,连个花骨朵都没有。小琳愣了一下,回头看着老张:“哥,你骗我们?”老张挠了挠头,笑着说:“我上次来的时候,这儿确实有片梅林,可能今年砍了?不过你们刚才走过来的时候,是不是没那么渴了?”

越走越有劲儿:原来“梅”在心里

我这才反应过来,刚才一路上想着“酸梅”,居然真的没那么渴了。小琳摸了摸喉咙,不好意思地笑了:“可不是嘛,刚才我满脑子都是酸梅的味儿,居然忘了渴。”阿杰也点头:“我刚才走的时候,还咽了好几次口水,好像真的吃到了酸梅似的。”

老张坐在槐树下,擦了擦汗:“其实这就是老祖宗说的‘望梅止渴’,不是真的有梅,是让咱们心里有个盼头。人在困境里,最怕的就是没希望,要是连个想头都没有,肯定走不动。可只要心里有个‘梅’,哪怕是假的,也能撑着往前走。”

到了终点才懂:不是梅解渴,是希望解渴

后来我们终于爬到了山顶,山顶有个小亭子,亭子里有卖矿泉水的,我们买了几瓶,咕嘟咕嘟喝了个痛快。小琳举着瓶子,对老张说:“哥,刚才那‘梅林’虽然是假的,可要是没有它,我肯定爬不上来。”老张笑着说:“这就是心理战术的用处,不是骗你,是帮你把‘不可能’变成‘再坚持一下’。”

那天晚上回家,我翻了翻书,才知道“望梅止渴”其实是曹操的故事,但老张用的“梅林”,比历史书里的更真实。原来心理战术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,就是给困境里的自己,画一个触手可及的小希望——比如爬山时的“梅林”,比如加班时的“奶茶”,比如减肥时的“一顿火锅”。这些“希望”可能不是真的,但它们能让你在累得抬不起脚的时候,再走一步;在渴得喉咙冒烟的时候,再咽一口口水。

现在我遇到麻烦的时候,也会给自己画个“梅林”。比如上周加班到十点,我就想着“做完这个方案,明天早上可以去吃楼下的煎饼果子,加两个鸡蛋”;比如跑步的时候,我就想着“再跑一百米,就能喝到冰可乐”。这些小希望像星星一样,虽然小,却能照亮前面的路。

其实,“望梅止渴”从来不是骗术,是人类最聪明的生存技巧——用心里的“梅”,解现实的“渴”。

望梅止渴故事,心理战术案例,日常心理技巧,应对困境方法,新手心理入门

随机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