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头老槐树下的石凳都被晒得发烫,愚公蹲在门槛上,手里攥着半块玉米饼,目光顺着院角的竹篱笆望出去——远处的王屋山像堵灰扑扑的墙,把村子裹得严严实实。孙子小娃抱着个塑料飞机跑过来,拽着他的裤脚喊:“爷爷爷爷,你说咱啥时候能把山搬走?”

愚公摸了摸小娃的头,指节敲了敲膝盖上的旧蓑衣:“咱祖祖辈辈都想搬,可就靠锄头筐子,哪年是个头啊?”话音刚落,院外传来拖拉机的响声,村支书大柱举着个黑盒子喊:“叔,城里来的技术员给咱带好东西了!”

老愚公的新“眼睛”

技术员小张把黑盒子放在石桌上,掀开盖子,里面躺着个带螺旋桨的小机器。“叔,这叫无人机,能飞到山顶拍照片,帮咱看看山里面的情况。”小张说着,按了个按钮,无人机“嗡”地飞起来,越升越高,最后变成个小黑点。

愚公仰着脖子看,手不自觉地抹了把额头的汗:“这铁鸟能帮咱搬山?”大柱笑着递过来手机,屏幕里显示着无人机拍的画面——山的走势、土层厚度、有没有暗河,都看得清清楚楚。“以前咱搬山像瞎摸,现在有了这‘眼睛’,能规划最快的路。”小张指着屏幕上的红线,“咱打算从山中间挖条隧道,比翻山省一半力气。”

山沟里开进了“铁巨人”

没过半个月,村口的土路上来了个大家伙——黄色的机身,长长的铁臂,轮胎比小娃还高。“这是挖掘机,挖土方比二十个人还快!”司机师傅跳下来,拍了拍机器的外壳,“咱先把山脚下的土清了,再往里面挖隧道。”

愚公凑过去,伸手摸了摸挖掘机的履带,粗糙的金属感让他想起当年用的锄头。“这玩意儿吃油不?”他问。师傅笑着发动机器,铁臂“咔嚓”一声伸出去,挖起满满一斗土,“吃点油算啥?咱一天能挖以前一个月的量!”旁边的王婶攥着围裙角,眼睛都亮了:“俺家娃在县城上学,以后不用翻山走两个钟头了!”

随机图片

山那边的风终于吹过来

三个月后,隧道打通的那天,村里像办喜事一样热闹。愚公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,站在隧道口,看着第一辆汽车开进来——车头的红灯闪着,喇叭声里带着股子新鲜劲儿。小娃拽着他的衣角,蹦跳着喊:“爷爷,你看!汽车能直接开到咱家门口了!”

愚公摸着隧道壁上光滑的水泥,想起当年父亲扛着锄头去挖山的背影,又看看身边的挖掘机、无人机,嘴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。“咱祖祖辈辈的愿望,终于实现了。”他对小娃说,“不是靠蛮力气,是靠这些新玩意儿,靠城里来的技术员,靠咱全村人一起干。”

夕阳把隧道口的影子拉得老长,愚公望着山那边的炊烟,听见风里传来汽车的鸣笛声。他想起小时候父亲讲的移山故事,现在才明白,移山不是非要把山搬走,而是用对了方法,让山不再是阻碍。就像这隧道,打通的不只是山,还有村里人的日子,还有小娃们的未来。

风里飘来槐花香,愚公摸了摸口袋里的玉米饼,觉得今天的太阳格外暖。

愚公移山科技助力,传统故事现代演绎,乡村建设新方法,机械辅助搬山,老愿望新实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