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棠的周报:从躲在茶水间到敢说“我试试”

小棠攥着刚打印好的周报,站在会议室门口听见里面传来笑声。李姐正在说上周谈成的客户,语气里是藏不住的自信;旁边的张哥翻着数据报表,每一个数字都像刻在脑子里似的,张口就来。她低头看看自己的周报,最后一行的“总结”还留着涂改的痕迹,墨水晕开一小片,像块没擦干净的污渍——这是她第三次改这份周报,可还是觉得“不够好”。

“小棠,进来啊。”李姐的声音突然飘过来,她吓得手一抖,周报差点掉在地上。推开门的瞬间,所有人的目光都扫过来,她感觉脸像被火烧了一样,赶紧找了个最角落的位置坐下,把周报紧紧贴在腿上,生怕别人看见上面的涂改痕迹。

躲在茶水间的午饭:原来大家都有“第一次”

接下来的一周,小棠变成了“隐形人”。每天早到十分钟,把办公室的绿植浇一遍水,然后坐在自己的工位上,尽量把电脑屏幕转得离过道远一点;中午吃饭的时候,她会躲在茶水间,就着便利店买的三明治,听着外面同事们的聊天声——他们说最近的新剧,说楼下新开的奶茶店,说下周要去团建,而她连插句话的勇气都没有。

周三下午,她正蹲在茶水间的柜子旁边啃三明治,门被推开了。进来的是王姐,公司里最资深的策划,平时总是踩着高跟鞋,走路带风。小棠赶紧站起来,手里的三明治还咬了一口,嘴角沾着面包屑,尴尬得想找个地缝钻进去。

“要不要一起吃?”王姐晃了晃手里的便当盒,里面装着番茄鸡蛋面,香味飘得满屋子都是。小棠愣了愣,慢慢坐下来。王姐夹了一筷子面,突然说:“我刚进公司的时候,比你还惨。第一次做汇报,把‘增长率’说成‘增长绿’,全办公室的人都憋着笑,我恨不得把自己埋进PPT里。”

小棠抬头看她,王姐的眼睛里没有嘲笑,反而带着点温柔。“那你后来怎么敢再做汇报的?”她小声问。王姐笑了:“因为我发现,大家其实没那么在意你的‘丑’。你怕的不是做不好,是怕别人觉得你做不好。可实际上,谁没犯过傻呢?”

第一次举手:原来“试试”没那么难

周五的部门例会上,领导说:“下周要跟客户做方案汇报,有没有人想试试?”会议室里静了两秒,李姐和张哥都低头翻着资料,小棠的手突然痒了一下——她昨天晚上改了三遍方案,里面加了客户反馈的细节,连她自己都觉得“有点意思”。

“我、我试试。”她的声音像蚊子叫,可会议室里的人都听见了。领导抬头看她,眼里带着点意外:“好啊,小棠准备的话,应该没问题。”李姐转过脸,冲她笑了笑,张哥也比了个“加油”的手势。

那天晚上,小棠在公司熬到十点。她把PPT里的每一个数据都核对了三遍,把开场白练了十遍,甚至对着镜子练表情——要微笑,要眼神坚定,不要抠手指。回家的路上,她坐在地铁上,手里还拿着打印好的方案,反复念着“客户的需求是提升复购率”,直到地铁报站的声音把她惊醒。

随机图片

汇报那天:原来“不够好”也没关系

汇报的日子到了。小棠穿着上周刚买的浅蓝衬衫,站在会议室的讲台上,手里的PPT遥控器有点滑。她抬头看了看坐在下面的客户,又看了看领导和同事,突然想起王姐说的话:“别怕,你已经准备得很好了。”

她深吸一口气,按下遥控器。第一页是方案的标题,第二页是客户的需求分析,第三页是她做的用户调研——那些数据都是她一个个打电话问的,那些反馈都是她逐字逐句整理的。她越讲越顺,声音慢慢大了起来,甚至还加了几个自己的想法:“我觉得可以在复购券里加一点个性化的备注,比如‘感谢你选择我们,期待下次再见’,这样客户会觉得更贴心。”

客户突然笑了:“这个想法不错,很有温度。”领导也点头:“小棠的分析很细致,尤其是用户反馈的部分,刚好戳中了客户的痛点。”小棠愣了愣,然后慢慢笑了——她终于敢抬头看大家的眼睛了,里面没有嘲笑,只有认可。

下班的时候,小棠抱着电脑走出公司。楼下的桂树开了,风里飘着桂花香。她掏出手机,给妈妈发了条消息:“妈,今天我做汇报了,没紧张到忘词。”妈妈很快回复:“我家姑娘最棒了。”她笑着把手机放进包里,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月亮,觉得比以前亮了一点。

路上遇到便利店的阿姨,阿姨笑着问:“今天怎么这么开心?”小棠说:“因为我终于敢做以前不敢做的事了。”阿姨点头:“慢慢来,总会好的。”

是啊,慢慢来。她想起自己上周躲在茶水间的样子,想起自己改了三遍的周报,想起王姐的番茄鸡蛋面。原来自惭形秽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——只要敢迈出第一步,哪怕走得慢一点,也会离“更好的自己”近一点。

第二天早上,小棠走进办公室,看见李姐正在浇绿植。她走过去,笑着说:“李姐,我帮你吧。”李姐愣了愣,然后笑着把水壶递给她。阳光从窗户里照进来,洒在绿植的叶子上,洒在小棠的浅蓝衬衫上,洒在她脸上的笑容里——一切都刚刚好。

职场新人成长,自我接纳,克服自卑,小步前进,平凡人的突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