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拔山举鼎的力量之谜:村头老石匠的秘密》
我小时候总蹲在村头王石匠的作坊门口,看他挥着锤子敲一块比我还高的青石板。阳光把他的影子贴在石头上,像片晒皱的旧布。那天他把半块雕了花纹的石板翻过来时,我盯着他胳膊上暴起的青筋问:"王爷爷,你是不是有拔山举鼎的力气?"
他放下锤子,用袖口擦了擦额角的汗,指了指院子里那堆石墩笑:"你这娃,拔山举鼎哪是天生的?走,我给你看看我的'练功房'。"
老石匠的"笨办法":石头是慢慢"养"出来的
院子角落堆着十个石墩,从拳头大到磨盘大,排得像串糖葫芦。王爷爷蹲下来摸了摸最小的那个:"你刚会走那年,我每天早上搬这十个,每个搬三次。刚开始搬最小的都要喘口气,现在能搬最大的那个——不是我突然有了力气,是石头跟我'熟'了。"
我蹲在旁边数石墩上的裂纹,他接着说:"就像你每天吃一碗饭,慢慢就长高了。力气也是这样,今天比昨天多搬一次,明天比今天多坚持一秒,日子久了,石头就成了你的'老伙计',不会跟你较劲。"
那天傍晚,我试着搬最小的石墩,搬了五次就累得坐在地上。王爷爷递过来一杯温水:"别急,等你能搬十次的时候,再试下一个——拔山举鼎的力气,是用日子熬出来的。"
被忽略的"藏力处":力气是"串"起来的
过了半个月,我终于能搬起第二个石墩了。那天王爷爷让我搬院子里的石凳,我憋得脸通红,石凳却纹丝不动。他过来扶着我的腰说:"你看,腰要像春卷的皮,先卷起来,再松开——力量是从脚底下往上串的,不是光用胳膊拽。"
我照着做,膝盖微屈,腰往下沉,然后慢慢直起来,石凳居然挪了一点。王爷爷拍着手笑:"对喽!拔山举鼎的窍道就在这儿——胳膊只是'传话的',真正的力气藏在腰和腿里。你看那些举鼎的人,哪个不是扎着马步,腰杆挺得直?"
那天晚上,我躺在床上摸自己的腰,想起王爷爷的话:原来力气不是堆在胳膊上的,是像串珠子一样,从脚到腿,从腿到腰,再传到手上,这样才不会白费力气。
石头的"回应":力量是"谈"出来的
入秋的时候,王爷爷要雕一个石狮子,准备放在村头的老槐树下。他蹲在石头前,敲一下就停,耳朵贴在石头上听。我凑过去问:"王爷爷,你在听什么?"
他抬起头,眼睛里闪着光:"石头会说话呀。你敲重了,它会'咚'地骂你;敲轻了,它'吱'地笑你。要等它跟你说'可以了',你再敲,这样力气就不会白费。"
我学着他的样子,把耳朵贴在石头上,果然听到一丝细细的声音,像蚂蚁爬过树叶。王爷爷说:"拔山举鼎不是跟石头较劲,是跟它'交朋友'。你懂它的脾气,它就会顺着你的力气走,不然你再大的力气,也敲不动一块倔强的石头。"

后来我去城里读书,再也没见过王爷爷。去年回家,他的作坊改成了小超市,可院子里那堆石墩还在,上面落了层薄灰。我蹲下来,试着搬最大的那个石墩——膝盖微屈,腰往下沉,然后慢慢直起来,石墩居然被我搬起来了一点。
超市的老板娘出来看,笑着说:"这是王大爷以前的宝贝,说等你回来教你搬。"我摸着石墩上的裂纹,想起小时候王爷爷的话:原来所谓的拔山举鼎的力量之谜,不过是把每天的小事做到位,把每一分力气用对地方,再跟要做的事"交个朋友"。
风从院子里吹过来,带着桂花香。我把石墩放下,拍了拍手上的灰,忽然明白:那些看起来了不起的力量,从来都不是突然出现的,而是像老石匠敲石头一样,一下一下,慢慢"磨"出来的。
民间故事,力量秘密,生活智慧,老石匠的技巧,成长感悟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