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叫小夏,去年秋天辞职后开始做手工饰品。当时刷到很多“在家做手工月入过万”的视频,脑子一热就买了一堆材料——旧牛仔裤、碎布料、珍珠扣,想着用“环保材料”做独一无二的发带和胸针,肯定能卖爆。
我以为的“完美设计”,其实是自嗨的玩笑
一开始我特认真,每天关在出租屋剪布料、缝针脚,连朋友约我去市集看看都拒绝了:“我这设计多有个性啊,不用去看别人的,免得被影响。”我做了二十条发带,每条都用旧牛仔裤的裤腿改造,裤腰部分做绑带,裤脚剪碎当流苏,还缝了两颗歪歪扭扭的珍珠。我对着镜子试戴,觉得自己简直是“环保时尚先锋”。
直到上周,我咬咬牙花了两百块租了市集的摊位,才发现自己有多傻。早上八点摆好摊子,旁边卖串珠手链的阿姨看了眼我的发带,皱着眉说:“姑娘,你这针脚怎么这么糙?流苏都脱线了。”我还没来得及解释,过来一个穿连衣裙的女生拿起发带翻了翻:“这牛仔裤做的发带,戴出去会不会像没洗完的衣服?”紧接着,一个妈妈带着小朋友路过,小朋友扯了扯发带的流苏,说:“阿姨,这个好丑。”
那天我从早上八点坐到下午五点,只卖出去一条——还是一个阿姨可怜我,说“给我孙女当玩具”。收摊的时候,我抱着剩下的十九条发带,坐在路边哭了半小时。
原来我从来没“看见”过真正的用户
回家后,我翻出之前的设计稿,突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:我做的所有东西,都是“我喜欢的”,而不是“用户需要的”。我以为“环保”是卖点,但其实没人愿意戴一条针脚粗糙、看起来像旧衣服的发带;我以为“独一无二”是优势,但其实大多数人买饰品,首先看的是“好不好看”、“能不能搭配衣服”。
第二天,我特意去了三个市集,蹲在卖手工饰品的摊位前观察。我发现卖得好的摊主,都会主动和顾客聊天:“妹妹,你今天穿的裙子是浅蓝的,这款珍珠发带刚好配”、“阿姨,这个胸针是绸缎的,别在毛衣上特别显气质”。他们的材料不一定多特别,但针脚工整,设计符合当下的审美——比如今年流行的“小香风”,他们就做了珍珠加毛呢的发夹;比如学生党喜欢的“可爱风”,他们就做了带蝴蝶结的手链。

我还加了几个手工群,群里的前辈说:“新手最容易犯的错,就是闭门造车。你得先知道别人想要什么,再去做什么,而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。”
现在的我,学会了“打开门”做事情
这两周,我改了做法。每天早上先去市集逛一圈,记下来哪些款式卖得好,顾客喜欢什么样的颜色和材质;下午回到家,根据早上的观察做样品,比如用柔软的绸缎做发带,针脚尽量缝得工整,再加上一颗小小的珍珠当装饰;晚上把样品发到朋友圈,问朋友“你们觉得这个怎么样?”“想不想买?”
上周末我再去市集,居然卖出去了十五条发带。有个女生买了两条,说:“这个绸缎摸起来好舒服,配我的连衣裙刚好。”还有个妈妈买了一条给女儿,说:“这个珍珠不扎人,孩子戴着放心。”
那天收摊的时候,我看着空了一半的箱子,突然明白:所谓“闭门造车”,不是说不能自己琢磨,而是不能“关起门来”忽略市场的声音。新手最容易犯的错,就是把“自我感动”当成了“产品优势”,以为自己的想法特别了不起,其实在用户眼里,可能根本没用。
现在我每天都会提醒自己:做事情之前,先“打开门”看看——看看别人在做什么,看看用户需要什么,再回来做自己的东西。毕竟,不管做什么,能被人需要的,才是好东西。
闭门造车教训,新手创业误区,市场调研重要性,用户反馈的力量,手工创业故事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