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区门口的张叔早餐摊,曾是我每天上班的“固定补给站”。五年前他推着三轮车来的时候,摊布上就写着“童叟无欺,欠账免单”——不是噱头,是真的。王阿姨忘了带钱,他笑着说“下次给”;小学生急着上课,他塞个包子说“先吃,放学再给”;连我这种经常加班到凌晨的,他都记着“小周喜欢加两个蛋”,每次看到我就把煎蛋先翻过来。
那时候,张叔的摊前总排着长队,大家图的就是“放心”。用李婶的话说:“张叔的嘴比秤还准,说好了三块钱的豆浆,绝不会多要一毛。”
第一个“变卦”:涨价的包子,寒了老顾客的心
今年春天的一个早上,我像往常一样去买包子,却被张叔拦下来:“小周,今天包子涨五毛,四块一个。”我愣了一下,问:“昨天还是三块五啊?”他挠了挠头,说:“食材贵了,没办法。”旁边的李婶举着刚买的包子喊:“张叔,你前天还说‘这个月不涨价’呢!我昨天买的时候你还保证来着!”
张叔的脸一下子红了,支支吾吾说:“昨天算错了,今天才涨的。”李婶攥着包子站在那儿,半天没说话——她是张叔的老顾客,每天都买两个包子给孙子,上个月还帮张叔看了半天摊。那天之后,李婶再也没去过张叔的摊。
第二个“反悔”:答应的包子,成了“没记住”的借口
更让大家寒心的是小王的事儿。小王是小区的快递员,经常帮张叔搬货、看摊。有天早上,小王急着去派件,跟张叔说:“叔,帮我留两个肉包子,中午回来拿。”张叔拍着胸脯说:“放心,给你留最热的。”结果中午小王回来,张叔却说:“哎呀,忘了,刚才有人买走了最后两个。”小王没说什么,转身走了——从那以后,他再也没帮张叔搬过货,也没买过他的包子。
慢慢的,大家发现张叔“说话不算数”的次数越来越多:说好了“周末有糖包”,结果周末去了没有;说好了“给老人留粥”,结果老人去了只剩凉的;甚至有次跟邻居借了面粉,说“明天还”,结果拖了一个星期才还,还说“忘了”。
当“出尔反尔”成了习惯,生意也凉了
夏天的时候,张叔的摊前再也没有长队了。有时候我路过,看见他坐在三轮车旁边,盯着空蒸笼发呆。有天晚上,我加班到十点,看见他还没收摊,就过去买了杯豆浆。他叹了口气,说:“小周,你说我是不是错了?”
我问他:“叔,你还记得去年冬天,王阿姨生病,你每天给她送热粥吗?那时候大家都说你人好。”他低下了头:“记得,那时候我想,大家信任我,我得对得起这份信任。可是后来,我觉得涨点钱没关系,忘了答应的事儿也没关系,反正大家不会在意……”
一句“我错了”,能不能把信任找回来?
秋天的时候,张叔的摊前挂了个新牌子:“以前我说话不算数,对不起大家。从今天起,包子还是三块五,欠账还能免,答应的事儿一定做到。”那天早上,李婶第一个去买包子,张叔双手递过去,说:“婶,上次涨价的事儿,我错了。”李婶接过包子,笑了:“知道错就行,以后别再犯了。”

慢慢的,小区里的人又开始去张叔的摊了。虽然不像以前那么热闹,但大家的脸上又有了笑容。有天我买包子的时候,听见旁边的阿姨说:“张叔这才像以前的张叔,说话算话。”
张叔的故事,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儿。有时候,我们觉得“出尔反尔”是小事儿,可正是这些小事儿,一点点消耗着别人的信任。就像张叔说的:“信任这东西,就像包子里的馅儿,漏了就再也填不回去了——除非你真的改。”
信用危机,从来不是突然发生的,而是从第一次“说话不算数”开始的。而挽回信任的办法,也只有一个:说到做到,再也不反悔。
信用危机故事,出尔反尔的后果,日常信任崩塌,小人物的信用教训,如何挽回信任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