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隔壁桌的林小满最近总对着电脑发呆。她的工位上堆着半米高的发票、印错的会议资料,还有一杯凉了的咖啡——咖啡渍刚好染在她抽屉里露出来的设计稿边上,像朵皱巴巴的花。

办公室里的“打杂全能王”

林小满去年刚从美院视觉传达系毕业,简历上的毕业设计《城市里的流浪猫》还拿过省级大学生设计奖。我记得她入职那天,背着个印着猫的帆布包,眼睛亮得像星星:“我想做能让别人看到的设计,比如公司的品牌海报,或者活动策划!”

结果她进了行政部。第一个星期,主管让她帮销售部贴发票——“年轻人多做点杂事,熟悉流程”;第二个星期,她成了“印资料小能手”,每天抱着打印机跑上跑下;第三个星期,连前台请假都找她替班:“小满性格好,适合接电话。”

有天我路过她工位,看见她盯着电脑里的设计软件界面,鼠标指针停在“新建文档”按钮上,半天没动。她听见声音,赶紧关掉窗口,笑着说:“刚才帮市场部同事改了下PPT封面,他们说比之前的好看。”可我分明看见她眼底的失落——就像一个画家,每天只能用画笔蘸着水在桌子上画,连颜料都碰不到。

被咖啡渍盖住的设计稿

上个月公司要办周年庆,市场部忙得团团转,居然把海报设计的事忘了。离活动只剩三天时,主管急得直拍桌子:“谁会做设计?赶紧找个人救场!”

林小满突然举起手:“我会!我之前做过类似的海报。”主管愣了愣,才想起她是学设计的,赶紧说:“那你试试,明天中午之前给我。”

那天晚上,我加完班走的时候,看见林小满的工位还亮着灯。她的电脑屏幕上,周年庆海报的草稿已经改了三版:主视觉是公司logo变形的烟花,下面是员工的照片拼成的“10周年”字样,配色用了公司的蓝白主调,却加了点活泼的橙——像黑夜中的星光。

第二天早上,主管拿着海报冲进办公室,眼睛都亮了:“这才像话!之前市场部做的那些,简直像小学生贴的手抄报!”林小满红着脸笑,手指不自觉地摸了摸抽屉里的设计稿——那叠被咖啡渍染过的纸,终于有机会见光了。

原来“有用”的定义,不是“什么都做”

从那以后,林小满的工作变了。行政部还是会让她帮忙贴发票、印资料,但更多时候,她在做市场部的海报、品牌部的宣传册,甚至帮人力资源部做了新员工入职手册。有次老板路过她工位,盯着她电脑里的设计稿看了半天,说:“这姑娘是块宝,之前怎么没发现?”

上星期,林小满给我看她最新做的产品海报——画面里,我们公司的主打产品被放在一片绿植里,阳光从叶子间漏下来,像撒了金粉。她笑着说:“昨天销售部反馈,这个海报挂出去后,咨询量比之前多了三成。”我看着她眼睛里的光,想起她入职那天的样子——原来那束光从来没灭过,只是被埋在了杂事下面。

现在的林小满,还是会帮同事做些小事,但她再也不是“打杂全能王”了。她的抽屉里,再也没有被咖啡渍染过的设计稿——那些稿子都变成了电脑里的“完成稿”文件夹,每一个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。

有天中午,我们一起去楼下买咖啡,她指着路边的梧桐树说:“你看,那些树本来是用来做家具的好材料,如果用来当柴烧,虽然也能取暖,但多可惜啊。人其实也一样,不是不能做小事,而是要做能发挥自己特长的事——就像我,贴发票也能贴得整齐,但只有做设计,才能让我觉得‘我真的有用’。”

风把她的头发吹起来,我看见她手里的咖啡杯上,印着她自己设计的猫——那只猫睁着圆眼睛,像在说:“看,我终于找到属于我的画布了。”

标签:大材小用的故事,价值浪费案例,人才闲置后果,技能埋没现象,潜力发挥重要性

随机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