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,有个小县城,治安混乱,盗贼横行。县令新上任,决心整治。一日,抓到一伙盗贼,为首的是个惯犯,嚣张跋扈。县令当众审判,按律当斩。众人议论纷纷,觉得不过走个过场,毕竟盗贼背后或许有势力。

行刑那日,县城热闹非凡。盗贼被押上刑场,依旧骂骂咧咧。县令毫不手软,一声令下,刽子手手起刀落。那血腥场景让众人倒吸凉气。此后一段时间,县城盗窃案骤减。百姓说,“县令动真格了,咱可别学那盗贼。”

现代职场也有类似。某公司纪律松散,员工迟到早退成风。新领导推行考勤制度,起初有人不当回事。一次早会,小王迟到半小时,领导当众批评,扣发当月奖金。小王不服气,觉得小题大做。但之后,再无人轻易迟到。同事私下说,“小王那事就是杀鸡儆猴,咱得守规矩。”

随机图片

杀一儆百,关键在“杀”的典型性和“儆”的及时性。古代选惯犯,因其代表性;现代挑撞枪口的,因其直接性。这威慑,不是暴力压迫,而是立规矩、明底线。让心存侥幸者知敬畏,懂收敛。

标签:杀一儆百,威慑效果,古代故事,现代职场,规矩底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