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门立雪:尊师求学的楷模

北宋时期,理学兴起,诸多学者致力于钻研儒家经典,探寻世间至理,程颢、程颐兄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。他们所倡导的理学思想,如同一股清泉,在学术界掀起了阵阵波澜,引得无数求知若渴的学子纷纷前来求学问道,杨时和游酢便是其中两位心怀热忱的求道者。
杨时,字中立,自幼聪慧过人,勤奋好学,对儒家经典有着浓厚的兴趣。他早年便考中进士,然而,他并未因此而满足,而是继续四处求学,渴望能得到更高明的师长指点,以提升自己的学识和境界。听闻程颢、程颐兄弟在洛阳讲学,其理学思想博大精深,杨时心生向往,毅然放弃了仕途,前往洛阳拜程颢为师。在程颢门下,杨时虚心求教,刻苦钻研,深得程颢的喜爱和赞赏。程颢曾评价杨时:“杨君最会得容易。” 可见对他的认可。
后来,程颢去世,杨时悲痛万分。但他对理学的追求并未因此而中断,听闻程颐继承兄长衣钵,继续讲学,杨时便决定前往程颐门下继续求学。此时的杨时,已经年近四十,在学术界也有了一定的名气,但他依然怀着一颗谦逊的心,不远千里,奔赴洛阳。
与杨时一同前往求学的,还有他的好友游酢。游酢同样对理学充满热爱,对程颐的学识敬仰已久。两人一路上风餐露宿,不辞辛劳,终于来到了程颐的住所。
然而,当他们到达时,却得知程颐正在午睡。杨时和游酢深知师长授课辛苦,需要休息,于是他们决定在门外静静等待,以免打扰到程颐。此时正值寒冬腊月,天空中纷纷扬扬地下起了大雪,不一会儿,整个世界便银装素裹。雪花落在他们的身上,很快便堆积起来,但杨时和游酢始终站在门口,一动也不动。
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,雪越下越大,地上的积雪已经没过了他们的脚踝,寒冷的北风呼啸着,吹得他们的身体瑟瑟发抖。但他们的眼神却无比坚定,心中只有一个念头:等待师长醒来,聆听教诲。
不知过了多久,程颐终于睡醒了。他打开门,看到门外站着两个雪人,心中十分惊讶。当他得知杨时和游酢已经在门外站了很久,而且是为了不打扰自己午睡时,程颐深受感动。他连忙将两人请进屋内,热情地接待了他们。
杨时和游酢进入屋内,向程颐行过拜师之礼后,便迫不及待地向程颐请教问题。程颐被他们的求学精神和尊师态度所打动,对他们悉心教导,倾囊相授。在程颐的指导下,杨时和游酢的学识有了长足的进步,对理学的理解也更加深刻。
杨时和游酢 “程门立雪” 的故事,很快便在当地流传开来。人们被他们对师长的敬重和求道的虔诚所感动,纷纷以他们为榜样。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,也激励着后世学子在求学的道路上,要保持谦逊、执着的态度,尊重师长,勤奋努力。
杨时在程颐门下求学多年,学成之后,回到南方继续传播理学思想。他的学识和品德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,被尊称为 “龟山先生”。他的弟子众多,其中不乏许多杰出的学者,他们将杨时的思想传承下去,对南方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游酢也在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。他的著作《易说》《中庸义》等,对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他与杨时一样,成为了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。
“程门立雪” 的故事,历经千年,依然熠熠生辉。它时刻提醒着我们,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是我们在求学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质。只有心怀敬意,尊重师长,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,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