负薪挂角:樵牧间的读书奇迹
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,总有一些人,即便身处困境,也怀揣着对知识的炽热渴望,凭借顽强的毅力,在艰难的生活缝隙里,书写出属于自己的求知传奇。西汉的朱买臣与隋末的李密,便是这样的典范,他们 “负薪挂角” 的故事,令人动容,传颂千古。
西汉时期,会稽郡的一个小山村,生活着一户贫寒人家,男主人每日天不亮就进山砍柴,再挑到集市售卖,以此勉强维持一家生计,朱买臣便是这家的孩子。自幼,朱买臣便对文字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,每当路过村里的私塾,听到朗朗书声,他总会驻足,眼中满是羡慕与向往。幸运的是,父母虽家境窘迫,却深知读书的重要,省吃俭用,在朱买臣稍大些时,送他进了私塾启蒙。
朱买臣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,在学堂里,他全神贯注听先生授课,课后,别的孩子嬉戏打闹,他却独自坐在角落,反复诵读所学文章。随着年龄增长,家中经济愈发拮据,朱买臣不得不辍学,跟随父亲进山砍柴。即便生活的重担压来,朱买臣对读书的热爱也未曾削减半分。他每次进山,都会带上几卷书,砍柴间隙,便坐在树桩上,如饥似渴地阅读。山林间,风声、鸟鸣声交织,朱买臣却沉浸在书中世界,时而轻声诵读,时而皱眉思索。
到了下山时刻,朱买臣将砍好的柴薪捆绑结实,挑在肩头,一手扶着柴担,一手拿着书卷,边走边读。蜿蜒山路上,柴担沉重,压得他肩膀生疼,脚步也略显蹒跚,可他的目光始终紧紧盯着书本,嘴里念念有词。崎岖的山路、沉重的柴薪,都未能阻挡他求知的脚步。一路行来,他在文字间领略先贤智慧,于知识的海洋汲取力量。
时光流转,来到隋末。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,李密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户家庭。父母靠耕种几亩薄田维持生活,家中虽不富裕,却也能让李密勉强填饱肚子。李密自幼聪明伶俐,对书籍充满好奇,村里有一位教书先生,家中藏有不少书籍,李密常跑去借阅,先生见他好学,也乐意借给他。
李密稍大些,便承担起放牛的任务。每日清晨,他牵着牛来到水草丰美的草地,将牛绳系在树上,牛悠闲吃草,李密则从怀中掏出书本,挂在牛角上,开始读书。阳光洒在草地上,李密坐在一旁,时而低头默读,时而抬头思考,微风拂过,书页轻轻翻动。偶尔,牛儿不安分,拖着牛角上的书走动,李密便起身,安抚牛儿,再把书重新挂好,继续沉浸在知识的世界里。
炎炎夏日,骄阳似火,草地被晒得滚烫,蚊虫肆虐,围绕着李密嗡嗡乱飞,叮得他浑身是包,他只是随手挥一挥,眼睛始终未离开书本;寒冬腊月,北风呼啸,大地银装素裹,李密的手脚冻得通红,耳朵也被冻得生疼,可他依旧紧紧捧着书,哈着热气暖手,继续诵读。在那片熟悉的草地上,李密在牛的陪伴下,读完了一本又一本的书,知识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。
朱买臣凭借边砍柴边读书积累的学识,在机缘巧合下得到汉武帝赏识,入朝为官,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抱负;李密也因学识渊博,足智多谋,投身反隋大业,成为隋末起义军中的重要人物。他们 “负薪挂角” 的事迹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身处困境的学子。即便生活艰难,只要心怀对知识的热爱,怀揣坚持的信念,便能在艰苦中开辟出一条求知之路,实现人生价值,创造属于自己的读书奇迹,让生命在知识的滋养下绽放光芒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