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冬腊月里,白屋的木板墙透风,李明缩在薄被中借着油灯温书。母亲轻手推门进来,将唯一的热水袋塞进他脚底。“妈不冷,”她搓着冻红的手笑笑,“你专心读书。”

那年他十六,住在全村最破的屋里,父亲早逝,家中仅有三百地。村里人总说:“寒门难出贵子,认命吧。”可母亲偏不信,白天种地,夜里缝鞋底换钱,一针一线把他送进了县城高中。

入学那天,他穿着带补丁的衣裳,周围同学掩口低笑。物理课代表发作业时,故意跳过他的桌子。“看什么看?穷鬼还做梦考大学?”教室里一阵哄笑。李明没说话,只是默默攥紧了笔。那天起,他成了全校最晚走的人,宿舍熄灯后还蹲在厕所旁借光读书。

 《白屋寒门的贫寒逆袭的故事》

转折在一次全省竞赛。他熬夜复习病倒,醒来时竟发现班主任坐在病床前。“这是你落下的模拟卷,”老师推来一叠纸,“我批改了,全对。”原来这位平时严厉的老教师,早就注意到这个总吃冷馒头的男孩。之后每晚,老师都留他在办公室多学一小时。“出身寒微不是耻辱,能屈能伸方为丈夫。”

高考放榜日,全村挤到学校门口。当“李明,清华大学”响起时,母亲哭了,哭得像个孩子。他走出白屋寒门,靠的不仅是那张录取通知书,更是三年里翻烂的教材、母亲深夜熬红的眼、和那些曾经嘲笑他却最终举起他的肩膀。

 《白屋寒门的贫寒逆袭的故事》(1)

如今他坐在明亮的实验室,总会想起那个冰凉的热水袋。人生逆袭从来不是传奇,不过是寒门子弟扛着冷眼和热爱,一步步把苦熬成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