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,请看正文:
我爷爷的书房里,一直挂着一幅他亲手所写的字,苍劲有力地写着四个大字——百二金瓯。小时候不懂,只觉得这词念起来拗口,字形又复杂,远不如窗外伙伴们的嬉闹声有吸引力。
后来缠着爷爷问,他才放下手中的紫砂壶,笑眯眯地把我拉到身边。“囡囡啊,”他指着那幅字说,“这讲的不是物件,而是一个状态,一个咱们国家最理想、最稳固的状态。”他用手在空中比划着一个巨大的、完整的形状,“‘金瓯’就是金子做的酒盆,珍贵又结实,象征着疆土完整;‘百二’呢,是个虚数,是说这疆土广阔无垠,山河壮丽。”
“那它稳固吗?”我仰着头问。
爷爷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给我讲了一个他年轻时的故事。那年他参与修建一条穿山越岭的铁路。工地上,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,口音各异,习惯不同,却为了同一个目标拧成一股绳。北方的汉子豪爽,扛着最重的钢轨;南方的师傅心细,测量的数据分毫不差。大家吃住都在工棚,闲暇时,天南海北地聊,但说到工程进度,没有一个人含糊。
“有一次,隧道掘进遇到巨大的渗水层,随时可能塌方。”爷爷的眼神变得深邃,“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设备,全靠人的一双手和一股劲。指挥部下了命令,党员和骨干带头,组成突击队进去抢险。没有人犹豫,报名的人远远超出需要。我们在齐腰深的冰水里泡了整整两天两夜,轮番作业,硬是用沙袋和身体堵住了缺口,保住了隧道。”
他顿了顿,声音有些沙哑:“等被人拖出来的时候,好多人的腿都冻得没了知觉,嘴唇发紫,但脸上都在笑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知道,我们守护的不仅仅是一条隧道,更是我们脚下这条正在不断延伸的国家发展命脉,是连接远方乡亲们的希望之路。这份共同守护的心,就是‘百二金瓯’最坚固的基石啊。”
我似懂非懂,但那个在冰水中咬牙坚守的画面,却深深烙在了我心里。
再后来,我走过很多地方。在江南水乡,我看到古老的渔村在乡村振兴政策下焕发新生,村民们用电商把特产卖向全国,笑容里满是富足的安宁;在西部边陲,我见到崭新的学校和卫生院拔地而起,孩子们穿着整洁的校服朗诵课文,声音清脆,传得很远。我也见过灾难来临时的众志成城,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的物资和人力瞬间汇聚,那种不分你我的磅礴力量,总能让人热泪盈眶。
如今,我站在爷爷的书房里,再次凝视那四个字,终于明白了它的重量。百二金瓯的稳固基业,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它是由无数具体的、坚韧的东西构筑而成的。它是穿越险峻山脉的条条钢铁巨龙,是田野上茁壮成长的金黄稻浪,是实验室里彻夜不熄的灯火,是市场上活力四射的经济脉搏,是每一个平凡人在自己岗位上的尽责坚守,更是深植于我们血脉中那种对家园的认同与守护。
这份基业,体现在社会和谐稳定的日常里,体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,更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对脚下土地那份深沉而自信的眷恋里。它不是静态的珍宝,而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,我们每一个人,都是这长河中的一滴水,用我们的奋斗和热爱,守护着它的浩瀚与绵长,让它永远向着光明的前方,奔流不息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