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场溃败来得太快,快到像一场毫无预兆的龙卷风,把一切连根拔起,又瞬间呼啸着远去,只留下一地狼藉和一群目瞪口呆的人。
李维的公司“新维度”拿到第二轮融资的那个晚上,我们还在城南那家小酒吧里狂欢。香槟泡沫溅得到处都是,李维站在桌子上,挥舞着手臂,描绘着他的商业帝国,眼睛里有烧不完的火。那时,“败不旋踵”这四个字,离我们比外太空还要遥远。
谁能想到呢?从顶峰到谷底,仅仅一百零三天。
崩盘的起点,现在回想起来,简直像个不起眼的笑话。是公司里最得力的技术总监小王,一个沉默到近乎隐形的男人。他离职得很突然,理由是“回老家考公务员”。李维当时还拍了拍他的肩膀,说体制内安稳,挺好。我们甚至体面地给他开了欢送会。
一周后,我们的核心算法代码就出现在竞争对手的产品发布会上,一字不差,连李维习惯性写在注释里的那个拼写错误都原封不动。原来“考公”只是个幌子,对方开出了一个我们永远给不起的天价。
军心,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散的。就像一个被戳了小孔的轮胎,开始只是嘶嘶漏气,很快便无可挽回地瘪了下去。李维试图稳住大局,没日没夜地待在公司,眼睛里的火变成了血丝。他紧急组织技术团队攻坚,试图快速迭代,甩开对手。
但坏消息总是一个接着一个。先前谈好的大客户,以“技术架构调整”为由,推迟了签约;银行那边原本顺畅的贷款流程,突然变得关卡重重,说是“政策收紧”;就连跟着李维多年的几个老员工,请病假的频率也莫名高了起来。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气息,那是怀疑和观望,是失败来临前,人们灵敏的嗅觉。
真正的致命一击,来自一篇突然出现在财经网站上的深度分析报告。那份报告用详实到可怕的数据,冷静又残酷地剖析了“新维度”商业模式的致命缺陷,预言了其资金链将在三个月内断裂。文章逻辑严密,刀刀见骨,像是公司内部极核心的人才能写出来的东西。
恐慌像瘟疫一样炸开。第二天,公司的电话就被打爆了,全是要求提前结算的供应商和追问情况的投资人。李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整整一个下午。等他出来时,仿佛老了十岁。他什么也没说,但我们都知道,气数已尽了。
从那份报告发布,到公司宣布停止运营,仅仅七十二小时。快得让人措手不及,连悲伤都显得仓促和不合时宜。
最后一天,我帮李维整理办公室。夕阳透过百叶窗,在地板上切出昏黄的光栅。他拿起桌上那个“最佳创业者”的奖杯,看了看,然后轻轻扔进了纸箱里,那一声轻响,像是为这场溃败画上了一个仓促的句号。
“我一直以为,我们会是一场盛大的焰火,最不济,也能绚烂地烧完。”他望着窗外,声音平静得吓人,“没想到,只是一根受潮的炮仗,嗤啦一声,就灭了。”
后来我才听说,那篇报告的操刀者,是半年前离职的副总老张。李维曾在一次会议上,当着所有人的面,彻底推翻了他耗时数月准备的方案。理由是,不够“激进”。
没有谁对谁错,只有成王败寇。胜利需要漫长的苦心经营,而崩溃,真的只需要脚踝扭一下的瞬间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