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家楼下巷口的老梧桐树底下,最近多了家“张记早餐铺”。玻璃门是二手市场淘的,贴着张叔手写的歪歪扭扭的纸条:“开张满月,赔了八千,求各位街坊多照顾。”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停脚,有的买碗豆浆,有的跟他唠两句——毕竟谁都想知道,这个以前在菜市场卖青菜的中年男人,怎么突然敢开早餐店了。

第一碗粥熬糊时,他把锅铲摔在地上

张叔的创业启动资金是攒了三年的买菜钱,总共五万。租店面花了两万,买蒸笼、锅碗瓢盆花了一万五,剩下的钱全用来进米、面、鸡蛋。第一天开张,他凌晨三点就起来熬粥,按照手机里查的“新手熬粥教程”,放了三斤米、十斤水,火开得挺大。结果熬到四点半,掀开锅盖一股焦味——米全粘在锅底,粥变成了黑褐色。

“我当时就急了,把锅铲往地上一摔,坐在门槛上抽烟。”张叔说,那锅糊粥是他创业的第一记“闷棍”,“二十块钱的米啊,够我卖十碗粥了,就这么糟蹋了。”后来还是隔壁卖包子的王婶过来,教他“米要泡半小时,火要先大后小,中间得搅三次”,他才学会熬出那种黏糊糊、香甜甜的白粥。

凌晨四点的风里,他学会跟城管打“游击战”

开店第二周,张叔遇到了第二个麻烦:城管。那天他早早就把蒸笼搬到店门口,刚摆好第一笼包子,就听见远处传来电动车的声音。“我吓得手都抖了,赶紧把蒸笼往店里搬,结果没拿稳,一笼包子全掉在地上,皮都摔破了。”张叔说,那天他蹲在地上捡包子,眼泪都快掉下来了——那是他早上四点蒸的第一笼,每个包子里都塞了满满的猪肉白菜。

后来他学聪明了,每天把摊子摆得靠里一点,看见城管的影子就赶紧收。“现在我都能听出城管电动车的声音了,比闹钟还灵。”张叔笑着说,“创业哪有不碰钉子的?就像我以前卖青菜,遇到下雨天,菜烂在地里,不也得扛着吗?”

最惨的那天,暴雨把包子泡成了浆

第三周的一个早上,天突然变了脸,暴雨像盆水一样倒下来。张叔刚把蒸笼搬出来,就被淋了个透。他赶紧把蒸笼往店里搬,可还是晚了——雨水顺着蒸笼缝流进去,包子皮都泡软了,像泄了气的皮球。“那天我看着那些泡烂的包子,心里直犯酸。”张叔说,“我把包子捡起来,装了满满一塑料袋,送给了巷口的流浪猫。它们倒吃得挺香,可我那天连房租都没挣够。”

那天晚上,张叔坐在店里翻账本,算来算去,开张二十天,赔了六千块。他给老婆打电话,说:“要不咱别干了?”老婆在电话里沉默了一会儿,说:“你以前卖青菜,遇到旱灾,不也熬过来了吗?再熬熬吧。”

转机是那个蹲在门口吃馄饨的老顾客

第三十天早上,店里来了个老顾客——是以前张叔卖青菜时的常客,李阿姨。她蹲在店门口,吃着张叔煮的馄饨,说:“小张,你这馄饨比以前卖的青菜还香。”张叔笑着说:“阿姨,你要是喜欢,以后每天都来,我给你多放两个虾。”

没想到李阿姨回去后,给张叔介绍了好多街坊。“那天下午,突然来了十个阿姨,都说要吃我煮的馄饨。”张叔说,“我忙得团团转,可心里特别高兴——终于有人认可我的手艺了。”

从那以后,张叔的店里每天早上都坐满了人。他还是每天三点起床熬粥,四点蒸包子,五点开门营业。只是不再摔锅铲了,也不再怕城管了——他说:“创业就是熬,熬得过糊粥,熬得过暴雨,熬得过没人来的日子,就熬出甜了。”

现在,张叔的早餐铺生意越来越火。玻璃门上的纸条早就换了,换成了“开张两个月,赚了五千”。路过的人问他:“张叔,你现在还觉得创业难吗?”他笑着说:“难啊,可难也得干啊——你看,这碗粥熬好了,不就甜了吗?”

其实,创业哪有什么捷径?不过是像张叔这样,把每一碗粥熬好,把每一个包子包好,把每一位顾客照顾好。对于新手来说,最难的不是开始,而是熬下去——熬过那些黑暗的日子,就能看见光。

随机图片

小本创业故事,新手创业艰辛,真实创业经历,创业初期困难,普通人创业日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