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乡村的秋日里,最具代表性的景致之一便是那一片片晾晒在院场、屋顶的柿饼。

每到霜降时节,柿子便熟透了,红扑扑地挂满枝头。村民们便开始忙碌起来。清晨,天还未大亮,村里的阿伯阿婶们就挎着竹篮上山采摘柿子。他们手脚麻利,选那色泽鲜艳、果型饱满的柿子。摘下的柿子,个个圆润如灯笼,散发着清甜的果香。
运回家后,柿子要经过削皮处理。这一步看似简单,却也需技巧。要将柿子外皮小心削去,却又不能伤着果肉。阿花是村里的巧手,她手持锋利的小刀,手腕轻轻转动,一个个柿子就被处理得干干净净,仿佛在雕琢精致的艺术品。

接着,把削皮后的柿子整齐地摆放在特制的竹帘上晾晒。阳光是最好的“调料”,它轻柔地抚摸着柿子,水分渐渐蒸发。日子一天天过去,柿子由饱满变得干瘪,表面也泛起一层白霜。这白霜是柿饼的灵魂,是糖分凝结而成,吃起来甜而不腻。
在这漫长的晾晒过程中,村民们时刻关注着柿饼的状态。遇上下雨,就得赶紧收起来,防止霉变。夜里,还要用草席遮盖,抵御露水。阿公阿婆们虽年岁已高,可眼神依旧专注,他们对柿饼的呵护,透着对生活的热爱。

这些柿饼,不仅仅是美味的零食,更是乡村生活的写照。它承载着村民们辛勤劳作的汗水,融入了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传统手艺的坚守。当冬日里,远方的游子吃到那一口家乡的柿饼,那甜蜜的滋味,便是浓浓的乡愁,是乡村劳作中饱含的深情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