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三晚上十点,林晓盯着电脑屏幕上改到第5版的活动方案,突然听见手机响——是小学班主任的微信,说儿子小宇的拼音作业漏了3项,“孩子最近状态有点飘,家长多上心”。她刚回完“好的老师”,妈妈的电话又打进来,声音发虚:“晓晓,我头有点晕,刚才量血压160了”。
挂了电话,林晓趴在桌上哭了。这三个月她像个陀螺,公司裁员风声紧,手里攥着3个项目每天加班到11点;老公做工程赶项目常住工地,家里的事全压她身上;妈妈去年查出来高血压,最近总说累。那段日子真的是不堪其忧的困境,像被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裹着,连喘口气都觉得费劲儿。
哭完她摸出抽屉里的旧手账本——大学时用的,后来忙起来就扔了。她拿起笔,歪歪扭扭写:“今天:方案改5版,小宇作业漏项,妈血压高。累。”写着写着突然发现,自己把所有事都堆在“今天”,没分开。

第二天上班,她找领导谈:“张姐,这三个项目里,客户A的活动下周三要定,客户B的推文可以缓到周五,客户C的素材我和实习生一起弄,您看这样优先级行吗?”领导愣了愣:“我以为你能扛,没想到压力这么大,行,调整。”晚上和老公视频,她没抱怨,只说:“你每周抽两个晚上回家,小宇的数学你管,我管语文;妈那边我每天下班送药,周末你陪她复查。”老公沉默几秒:“对不起,我以为你能搞定……行,这周调班。”
她还把时间拆成“小块”:早上6点起陪小宇读10分钟拼音;中午抽20分钟去医院看妈;晚上9点半哄睡孩子,再改1小时方案——比之前熬到11点效率还高。周末不再抱电脑加班,带小宇追蝴蝶,陪妈晒晒太阳,手账里开始写“今天小宇拼音全对”“妈血压降到130”“方案通过,领导夸我效率高”。

上周六,林晓坐在公园长椅上,看着小宇跑跳,妈在旁边摘野菜,阳光落在手账本上。她突然明白,困境突围从来不是“一下子跳出泥潭”,是慢慢挪开每一块压在身上的石头——和领导沟通优先级,是放下完美主义;和老公分工,是承认自己需要帮忙;每天10分钟写手账,是给情绪找出口。原来不堪其忧的日子里,藏着突围的小方法,只要愿意停下来拆一拆、挪一挪,路其实没那么堵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