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跟小周约咖啡,她眼睛亮得像装了星星——你猜她最近干成了啥?把业内都说“不可逾越的障碍”的动态玻璃幕墙项目,给啃下来了。

小周是刚毕业两年的设计师,去年接了个老教授的活儿:给郊区的中学教学楼做幕墙,要求能跟着太阳角度自动调节透明度,既节能又能让教室里的孩子少晒到刺眼的光。当时同行一听就摇头:“动态玻璃成本高,而且国内没几家能做‘轻量化’的,承重和稳定性根本解决不了,这就是不可逾越的障碍啊。”

小周一开始也懵。翻遍公司资料库,问遍了带她的老设计师,都说“没接触过”“风险太大”。她甚至偷偷跟我说:“姐,我是不是接了个死任务?感觉这坎跨不过去了。”那段时间她天天泡在实验室,桌上堆着各种玻璃样品,晚上就抱着电脑看国外论文,连外卖都改成了速食面——直到翻到大学导师的旧笔记,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:导师年轻时跟材料厂的师傅聊“复合玻璃”,下面写着一行小字:“轻量化不是问题,问题是敢不敢试没人做过的配方。”

 《不可逾越的障碍突破的故事》

她抱着试试的心态找了大学时的学长(现在在材料厂做研发),学长说:“我们实验室确实有轻量化复合玻璃的样品,但之前没人敢用到幕墙上,怕砸了招牌。”小周软磨硬泡了一周,学长终于松口:“行,给你拿半箱样品,但丑话说在前头,出问题我可不背锅。”

接下来是施工队的坎。负责安装的王师傅干了二十年幕墙,一看样品就摆手:“这玻璃比纸还薄,风一吹就碎!我干不了。”小周没急,每天下班就往工地跑,帮师傅递工具、擦安全帽,听他讲以前在工地的趣事——王师傅说自己女儿就在那所中学读书,“要是教室能少晒点太阳,孩子上课也舒服点”。第三天,王师傅指着样品说:“今晚加班,陪你试一次。但你得在旁边盯着,万一碎了,咱俩一起担责任。”

第一次试验,玻璃刚装上去调试,“咔嚓”一声裂了。小周蹲在工地的沙堆上哭,王师傅递过来一张皱巴巴的纸巾:“年轻人,哪有一次成的?我第一次装幕墙,还把玻璃推错了方向呢。”后来他们调整了支撑结构,加了一层隐形的碳纤维网,第二次试验时,当玻璃随着太阳慢慢变浅,王师傅突然拍了拍小周的肩膀:“成了,你这丫头,真敢闯。”

 《不可逾越的障碍突破的故事》(1)

现在教学楼已经完工了。上周我去看,下午三点的阳光照在幕墙上,教室的光刚好不刺眼,老教授摸着幕墙笑:“这比我想的还暖。”小周说:“原来所谓的不可逾越的障碍,根本不是墙,是自己先给路加了锁。以前我总怕‘做不到’,现在才知道,突破障碍的第一步,是敢说‘我试试’。”

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过这样的“障碍”:怕学不会新技能,怕搞砸第一次演讲,怕跨不过去眼前的坎。但小周的故事告诉我,真正的障碍突破,从来不是靠运气——是把“不可能”拆成“先做一件小事”,再把“小事”熬成“成了”。就像她桌上那瓶柠檬茶,冰了又热,热了又冰,最后喝起来,还是甜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