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站在咖啡店门口,第三次核对手机上的地址。
就是这儿了。可玻璃门后的景象让我迟疑——左边是西装革履的白领端着精致的陶瓷杯低声谈事,右边是穿着破洞牛仔裤的年轻人围着笔记本电脑激烈讨论。而我,穿着不算正式也不算随意的卡其色裤子和 polo 衫,突然不知道该推开哪扇门。
最终我选择了右边的门,因为面试通知上写的是“创意总监”。
前台姑娘抬头看我一眼,笑容标准:“应聘的?李总在等您,靠窗那个位置。”
她指的“靠窗位置”在左边区域。
我像走平衡木一样穿过中间地带,皮鞋踩在深色木地板上发出不合时宜的响声。右边投来打量西装革履的目光,左边投来打量休闲打扮的目光。我成了闯入两个不同生态系统的异类。
李总起身握手时扫了眼我的穿着,眉头几不可见地皱了一下。不是不满意,是判断不出该把我归类到哪个阵营。
“看你简历很有意思,”他搅动着拿铁,“在4A公司待过,又做过独立工作室。”
我点头,知道问题要来了。
“那么,”他前倾身体,“你更擅长服务大客户还是小品牌?更习惯团队作战还是单打独斗?”
这个问题我被问过太多次。每次都想反问:为什么一定要选一边?
“我擅长解决问题,”我说,“大客户需要系统性思维,小品牌需要灵活性,我都能做。”
他显然不满意这个答案,又不好直说。于是换个方式进攻:“那我们假设,现在要为一个新消费品牌做推广,预算不高不低,你会选择找KOL带货还是做线下快闪?”
又是二选一。非此即彼。
“看产品特性,”我说,“如果是需要体验感的,线下更好;如果是内容型的,线上更合适。”
他的笑容淡了些。我知道他又在心里给我分类——不够果断,不够极端,不够有“标签”。
谈话在二十分钟后礼貌结束。他站起来握手时说:“很特别的经历,我们再研究一下。”
死亡预告。我太熟悉了。
走出咖啡店时,我刻意同时推开两扇门,它们发出不协调的撞击声。没有人抬头,左边继续谈几个亿的生意,右边继续讨论下一个颠覆性创意。
手机震动,猎头发来消息:“聊得怎么样?他们想要个要么纯甲方背景要么纯创意背景的人,我觉得你的跨界经验反而是优势啊。”
我站在路边回复:“他们说再研究。”
发送。然后把手机调成静音。
路口的红灯特别长,长到足够我思考一个问题:为什么这个世界不能接受有些人就是站在中间地带?为什么一定要非黑即白?跨界不是噱头,而是真的有两边的视角和能力啊。
绿灯亮了。我随着人群过马路,走到正中间时,突然停下。
就站在这里,正好在白色斑马线的中央,不前不后,不左不右。车辆从身边绕行,有人投来不解的目光。
我拿出手机,拍下自己的皮鞋正站在两条斑马线中间的那道缝隙上。
“定位:不间不界。”我配上文字,发了条朋友圈。不需要解释,懂的人自然懂。
三分钟后,第一个点赞出现。是那个同样被说“既不像记者也不像作家”的朋友。
我们这样的人多了去了,只是平时都假装选了一边站着。现在有人站在中间了,反而成了异类。
手机又开始震动,猎头、HR、前同事……世界还在试图把我分类放好。
我慢慢走到马路对面,回头看见刚才站过的地方,车流已经掩盖了所有痕迹。
但我知道,有人会看见那条朋友圈,然后明天面试时,也许敢说一句:“我两种都能做。”
改变不会一下子发生,但总得有人先站在中间那个尴尬的位置上。久了,那就会成为一个新的位置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