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老师放下粉笔,粉灰簌簌沾上他洗得发白的袖口。他望着台下,那些年轻面庞正低头刷着手机,指尖在屏幕上划得飞快,没人抬头看黑板上他精心写下的板书——那句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”显得突兀而孤独。
他的父亲,也是一位老师,在村里那所只有三间瓦房的小学教了一辈子书。印象里,父亲总有块小木板,工整写上汉字,让学生们蘸水在石板上跟着摹写。谁写得认真,能得到一支铅笔的奖励,那孩子能高兴好几天。那时的课堂,没有课件,没有投影,只有琅琅书声和看向老师的、亮晶晶的眼睛。
“李老师?”一个清亮的声音打断他的思绪。课代表林薇站起来,“您写的这个,考试会考吗?”
教室里响起几声压抑的低笑。李老师沉默了一下,没直接回答,反而讲起一个故事:那年他父亲病重,大雪封山,出村的路全断了。是几十个早已毕业的学生,轮番抬着担架,硬是一步步踩着半人深的雪,走了整整一夜,把老师送到了县医院。老人醒来第一句话是:“孩子们的课……不能耽误。”
教室里安静了,不少手机屏幕暗了下去。
“他们用行动告诉我,什么是‘尊师’,它不在考卷上,而在心里。”李老师声音不高,却清晰地落在每个人心上。
期末考前,林薇带着几个同学来办公室问一道难题。讲完题,她没走,犹豫着说:“老师,我们不是不尊重您。只是觉得……这些东西,好像离我们很远。刷题、分数、排名,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。”
李老师看着她,看到了这个时代所有孩子的困惑与挣扎。他没说教,只是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泛黄的纪念册。里面是父亲各个时期的学生留言,最新的一页,是去年一个企业家校友捐资新建实验室的剪报,旁边写着:“幸得恩师指点,始有今日。”
“传统不是死守过去,”他温和地说,“而是在新路上,还记得为什么出发。”
改变悄然发生。林薇和几个同学自发组成了一个“微课堂”,用短视频的方式,把老师们口中的历史典故、人生道理,改编成生动的小故事。起初只是为了完成社会实践学分,没想到视频火了。一条讲解“程门立雪”的短片下,最高赞的评论是:“原来‘重道’不是古板,是对知识和付出的敬畏。”
毕业典礼上,林薇作为代表发言。她没讲套话,而是向着教师席深深鞠了一躬。
“以前,我们以为尊重是绝对的服从,后来,觉得它或许是实用的价值。现在才懂,真正的尊师重道,是传承老师传递给我们的那种精神——对知识的好奇,对真理的坚持,并把这份火种,用我们这个时代的方式,继续传下去。”

台下,李老师微微点头。他看到父亲的身影与自己重合,粉笔灰依旧,但台下,已是一片抬起的头,和无数被点亮的目光。
火种未熄,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燃烧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