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濂抄书求学问:寒舍孤灯,抄出学问之路》-励志短篇故事
励志故事 | 2025-04-19 | admin | | 13 人阅读
宋濂抄书求学问:寒舍孤灯,抄出学问之路
元朝末年,浙江浦江的一个小村落里,破败的民居错落分布,其中一间矮小的房屋便是宋濂的家。屋内陈设简陋,一张破旧木桌、几条缺了腿的凳子,以及堆满书籍的简易书架,便是全部家当。
宋濂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极度渴望,对读书求学之事,有着超乎常人的热忱。但他家境贫寒,父母皆是普通百姓,每日为生计奔波,微薄收入仅够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,根本无力供他购买书籍。
那时,书籍是极为珍贵之物,价格昂贵,寻常人家难以企及。然而,这并未阻挡宋濂追求学问的脚步。他听闻村里一位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藏书丰富,便鼓起勇气上门求借。大户人家的老爷见宋濂小小年纪,眼神中却透着坚定与诚恳,被他的求知精神打动,便答应将书借给他,但限定了归还日期。
宋濂满心欢喜,小心翼翼地捧着借来的书回到家中。他深知时间紧迫,必须尽快将书抄录下来,才能真正拥有书中的知识。于是,每当夜幕降临,家人都已睡去,万籁俱寂之时,宋濂便在昏黄的豆油灯下,开始了他的抄书之旅。
那盏孤灯,在黑暗中摇曳着微弱光芒,灯芯不时“噼啪”作响,仿佛在为宋濂加油鼓劲。宋濂坐在桌前,全神贯注,手中毛笔在粗糙的纸张上不停舞动。他一笔一划,写得极为工整,生怕出现丝毫差错。冬日的夜晚,寒风凛冽,破旧房屋难以抵御严寒,刺骨的冷风从门窗缝隙中呼啸而入,吹得宋濂双手僵硬麻木,握笔都变得艰难。但他只是呵一呵冻僵的手指,便又继续抄写。有时,墨水被冻住,他便将墨砚放在小火炉上微微加热,待墨水化开,接着奋笔疾书。
夏日里,蚊虫肆虐,嗡嗡作响,不断在宋濂身边盘旋叮咬。他的身上布满了蚊虫叮咬的红包,又痒又难受,可他顾不上驱赶,只是用布带简单绑住裤脚和袖口,便沉浸在抄书之中。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,滴落在书页上,他也浑然不觉,只是迅速用衣袖轻轻拭去,生怕弄湿了珍贵的书籍。
就这样,日复一日,寒来暑往,宋濂抄录的书籍越来越多。他不仅抄录了大量的儒家经典,如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等,对经史子集各类书籍都广泛涉猎。在抄书的过程中,他逐字逐句研读,深入思考书中的含义,遇到不懂之处,便四处向有学问的人请教。
随着学问的不断积累,宋濂在当地渐渐有了名气。但他并未满足于此,听闻城中有一位学问渊博的大儒,门下弟子众多。宋濂为了能得到大儒的指点,不辞辛劳,背着沉重的行李,步行数十里山路前往城中求学。
一路上,风餐露宿,他的鞋子磨破了,双脚磨出了血泡,可他依然咬牙坚持。到达大儒的学馆后,宋濂恭恭敬敬地向大儒拜师。在学馆中,他虚心好学,无论是课堂上聆听大儒讲学,还是课后与同窗讨论学问,他都全神贯注,汲取着知识的养分。回到住处,他又将所学内容与自己抄录的书籍相互印证,不断加深理解。
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,宋濂凭借扎实的学问功底,在文坛崭露头角。他的文章写得行云流水,兼具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见解,受到了当时许多文人雅士的推崇。后来,明朝建立,宋濂因其卓越的才学,被明太祖朱元璋征召,成为朝廷的重要文臣,参与了诸多重要典籍的编撰工作,为国家的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宋濂从寒舍中那个在孤灯下抄书的少年,成长为一代学问大家,他的经历宛如一部励志传奇,激励着后世无数人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,不畏艰难,坚持不懈,用努力与汗水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。
朱买臣负薪读书:柴担压不垮的青云之志-励志短篇故事
唐伯虎潜心学画:画笔挥就,绘出艺术巅峰-励志短篇故事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