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仲淹断齑划粥:清苦中熬出的家国担当 北宋初年,宋太宗端拱二年,在徐州的一个普通官宦家庭,范仲淹呱呱坠地。本应享受安稳生活的他,命运却在幼年时便对他露出了残酷的獠牙。在范仲淹两岁时,父亲范墉因病离世,家庭瞬间失去了顶梁柱,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与贫困之中。母亲谢氏无奈之下,带着年幼的范仲淹改嫁到长山朱氏家中。 寄人篱下的日子并不好过,范仲淹从小便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与世态的炎凉。但他的母亲深知教育的重要性,即便生活困苦,也从未放松对他的教导,时常在他耳边讲述古人刻苦求学、报效国家的故事。范仲淹自幼聪慧,对这些故事听得津津有味,心中早早便种下了立志向学、兼济天下的种子。 随着年龄的增长,范仲淹越发渴望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。听闻醴泉寺的读书氛围浓厚,他毅然决然地离开家,前往寺庙求学。寺庙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,每日粗茶淡饭,难见荤腥。但范仲淹一心向学,对此毫不在意。为了节省开支,他想出了一个办法:每天晚上,他用糙米煮上一锅粥,等粥冷却凝固后,用刀将其切成四块,早上吃两块,晚上吃两块,这便是他一天的主食。而配菜,则是从山上采集来的野菜,切碎后用盐水简单腌制,称之为“齑”。就这样,范仲淹开始了“断齑划粥”的清苦求学生涯。 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大地,寺庙的钟声刚刚响起,范仲淹便从睡梦中醒来。他迅速整理好衣衫,来到书桌前,借着微弱的晨光,开始诵读经典。无论是《诗经》《论语》,还是《孟子》《大学》,他都倒背如流,对其中的含义更是有着深刻的理解。他读书极为专注,常常沉浸其中,忘记了周围的一切。有时,窗外的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,他却浑然不觉,依旧全神贯注地看着手中的书本。 白天,除了上课听高僧讲学,范仲淹便在寺庙的藏经阁中度过。藏经阁里藏有丰富的书籍,这对于如饥似渴追求知识的范仲淹来说,无疑是一座巨大的宝藏。他穿梭在书架之间,精心挑选着自己感兴趣的书籍,然后找一个安静的角落,席地而坐,一读就是一整天。午饭时间到了,他才会想起自己的“断齑划粥”,简单吃上几口,便又回到书本之中。 夜晚,万籁俱寂,寺庙里一片漆黑。范仲淹点上一盏小油灯,继续在灯下苦读。昏暗的灯光摇曳不定,仿佛随时都会熄灭,但范仲淹却毫不在意。他时而低头书写,时而抬头思考,遇到疑难问题,便反复查阅资料,直至弄明白为止。困意来袭时,他就用冷水洗把脸,让自己清醒过来,继续学习。那昏黄的灯光,常常在寺庙的静谧夜晚中亮到很晚很晚。 在醴泉寺求学的日子里,范仲淹并非一帆风顺。有一次,他的同窗好友来看望他,看到他生活如此清苦,心中十分不忍。好友回到家中后,向家人讲述了范仲淹的情况,家人便精心准备了一些美味佳肴,让好友带给范仲淹。好友满心欢喜地将食物送到范仲淹面前,本以为他会欣然接受,大快朵颐。然而,范仲淹却婉言谢绝了。好友十分不解,问道:“你每日生活如此艰苦,为何不肯接受这些美食呢?”范仲淹微笑着回答:“我已经习惯了断齑划粥的生活,如果现在吃了这些美味,以后恐怕就难以再忍受清苦了。”好友听后,对范仲淹的坚毅和自律敬佩不已。 就这样,范仲淹在醴泉寺度过了数年清苦的求学生涯。凭借着“断齑划粥”的坚韧毅力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,他积累了深厚的学识,对儒家经典、历史、文学等都有了极为深入的研究。他的文章写得气势磅礴、见解独到,常常在同窗之间传阅,大家对他的才华赞不绝口。 后来,范仲淹离开醴泉寺,前往应天府书院继续深造。在应天府书院,他遇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学识渊博的老师,学习氛围更加浓厚。范仲淹如鱼得水,更加努力地学习。他常常与同学们讨论学术问题,各抒己见,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绽放。在老师的指导下,他的学问更是突飞猛进,逐渐在当地声名远扬。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,范仲淹参加科举考试,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。从此,他踏上了仕途,开始了为国家和百姓奉献的征程。在为官期间,范仲淹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,将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。他心系百姓,关心民生疾苦,无论是在地方任职,还是在朝廷为官,都积极推行改革,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殚精竭虑。他曾多次上书朝廷,提出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建议,如减轻农民赋税、加强边防建设、整顿吏治等。这些建议大多被朝廷采纳并实施,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 在西北边疆,范仲淹带领宋军抵御西夏的入侵。他深入了解边疆的地形和敌情,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防御策略。他训练士兵,加强军队的战斗力;修筑城寨,巩固边防防线。在他的努力下,西北边疆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,百姓得以安居乐业。范仲淹也因此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士兵的尊敬,被尊称为“范公”。 范仲淹的一生,是清苦求学的一生,是心怀天下的一生。他从“断齑划粥”的清苦生活中走来,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,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遨游,最终成为了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、文学家。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,无论身处何种困境,都要坚守自己的梦想,努力追求知识,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。他那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家国担当精神,更是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,千古流传,永不磨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