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三点,重症监护室只有仪器规律的滴答声。

随机图片

李曼揉着发酸的后颈,强打起精神。值大夜班就像一场与生物钟的战争。她负责的是三床,一位刚做完心脏大血管手术的老人,身上插满了管子,最关键的,是那根连着精密监测仪的动脉导管。

忽然,一阵极其突兀、尖锐的报警声撕裂了病房的寂静。

李曼一个激灵,瞬间扑到三床的监护仪前。血压那一栏的数字,正以一种令人心惊肉跳的速度疯狂下跌:80/40…70/35…60/30……

“快速降压!”这是她脑中的第一个判断,通常意味着致命性的大出血。她的肾上腺素飙升,几乎要立刻启动紧急呼叫。

但就在手指按上呼叫铃的前一秒,她硬生生停住了。

不对。

太不对了。

她猛地转头,看向病床上的老人。他神态安详,胸廓平稳地起伏,面色甚至透着一丝手术后的疲惫红润,完全没有失血性休克病人应有的濒死惨白与躁动不安。

一个生命垂危的人,绝不该是这副模样。

李曼的心跳得更快了,一种职业性的警觉压过了最初的恐慌。她深吸一口气,强迫自己冷静。

她没有先呼叫医生,而是做了一套极其基础却此刻至关重要的操作:她俯身,仔细检查了老人桡动脉置管的位置。没有肿胀,没有渗血。接着,她拿起病床边的压力传感器——那个将血管内压力转化为数字的关键小玩意儿——将其快速举到与心脏平齐的高度。

仪器屏幕上,那根原本跌入深渊的血压波形线,竟然随着她抬手的动作,猛地跳升回一个完全正常的区间!

根本不是什么快速降压!

是压力传感器放置的位置过低了一个离谱的幅度,导致监测到的数值严重失真!如果刚才她按下了呼叫铃,一场针对“大出血”的疯狂抢救便会立刻开始,大量的升压药会毫无必要地注入老人体内,对于一个刚做完心脏手术的病人来说,那后果……李曼后背瞬间渗出一层冷汗。

她熟练地重新调整传感器位置、校零。监护仪上那些吓人的红色数字和警报瞬间消失,恢复了稳定正常的绿色数值。病房再次回归只有呼吸声的宁静。

李曼瘫坐在床旁的椅子上,手指因为后怕而微微颤抖。她看着屏幕上平稳跳动的波形,又看向安然熟睡的老人。

幽蓝的屏幕光映在她脸上。她守护的,从来不只是那些跳跃的数字,而是数字背后,那条真实、脆弱、却又无比坚韧的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