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真的,在医院待久了,谁都能攒一肚子邪门儿的故事。我们科还算好的,心内,忙是忙,但至少不像急诊或者ICU那样直面生死无常。可有些怪事吧,它偏偏就发生在你觉得最安稳、最依赖机器的地方。

就比如我们科那台老旧的乳酸分析仪。

那家伙有些年头了,外壳都泛黄了,但一直挺准,是我们判断危重病人微循环灌注和预后的重要依据。抽动脉血送过来,几分钟结果就出来了,数值高低,直接决定后续抢救的力度和方向。

怪事是从上周二开始的。

先是张老太,心衰入院,情况稳定后例行抽血查乳酸。样本送进去,机器嗡嗡响了一会儿,吐出的单子上赫然印着“15.3 mmol/L”。

我拿着报告单,心里咯噔一下。这数值,意味着极严重的组织缺氧,病人基本已经半只脚踏进鬼门关了,随时可能心跳骤停。可抬头看那张老太,正靠着床头慢悠悠地喝粥,脸色红润,还能中气十足地埋怨粥煮得太烂。

“机器抽风了吧?”我嘟囔一句,重新抽血复查。护士长还开玩笑,说可别是老太太身体里藏了个马拉松运动员。

第二次结果出来了——“0.7 mmol/L”。完全正常。

我们面面相觑,最后归结于可能是样本中有气泡或者处理不当,这种误差虽然极少见,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。

但紧接着,第二天又来了。

35床的老钱,胃癌晚期,多器官衰竭,已经弥留状态,全靠药物和机器撑着。那天下午,他的生命体征突然急剧恶化,血压垮得一塌糊涂。我们立刻抽了急查乳酸。

数值跳出来——“0.8 mmol/L”。

这怎么可能?一个全身脏器都快停摆的人,乳酸怎么可能正常?这比之前那个离谱的高值更让人头皮发麻。这读数仿佛在说:他的身体好得很。

主任皱着眉头,亲自操刀做了床旁的血气分析。结果很快出来,乳酸高达“12.6 mmol/L”。

那台老分析仪,再次给出了截然相反的、错误的答案。

一股难以言喻的寒意悄悄爬上了我的脊背。一次是偶然,两次呢?而且错的如此诡异,一次是给濒死的人报平安,一次是给安稳的人发濒危通知。

护士小刘胆子小,小声说了句:“这机器…是不是能看见咱们看不见的东西啊?它是不是觉得,张老太其实该走了,而老钱…其实已经走了?”

这话让整个操作间瞬间安静下来。是啊,那诡异的误差,不像随机乱码,反而像是一种…冰冷的宣告。

随机图片

第三天晚上,是我值夜班。科室里安静得出奇,只有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。我又想起了那台分析仪,心里发毛,刻意不去看它。

后半夜,送来一个急性心梗的年轻男人,抢救后算是暂时稳住,但需要密切监测乳酸变化。我硬着头皮抽了血,走向那台泛黄的机器。心里默念:千万别出错,千万别出错。

样本吸入,机器内部发出熟悉的、细微的嗡鸣。等待的那几十秒,格外漫长。

突然,机器“嘀”一声长响,不是平时打印报告的声音,更像是某种尖锐的警报。它卡住了似的,嗡嗡声越来越响,然后,打印口极其缓慢地、一卡一顿地,吐出了一张报告单。

纸上没有病人信息,没有日期时间,只有一个血红色的数字,墨浓得仿佛要滴出血来——

“--- mmol/L”

那不是什么数字,那是三条横线,像是心跳停止时监护仪上那条冰冷平坦的直线。

我浑身汗毛倒竖,猛地后退一步,撞倒了旁边的推车,发出刺耳的噪音。

值班的老陈闻声跑来:“怎么了?”

我指着那张纸,手指都在抖,说不出话。

老陈拿起纸条看了一眼,皱起眉,随手把它揉成一团扔进医疗废物桶:“嗐,这老古董彻底坏了吧!明天就得叫设备科的人来拉走换新的!吓我一跳,还以为怎么了。”

他嘟囔着去收拾我倒下的推车。

我站在原地,心脏狂跳,久久无法平静。机器坏了?真的是这样吗?

可我分明感觉到,就在那张纸吐出来的瞬间,走廊尽头那间闲置已久的、曾经做过临时太平间的处置室里,好像有什么东西,和我们同时,轻轻地、松了一口无声的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