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医院负一层的检验科,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过了晚上九点,尽量不接“自身抗体”的样本。特别是,风湿三项。

这事儿老张以前不信。他是检验科干了十几年的老人,手法稳,胆子大,最烦那些神神叨叨的传闻。那天晚上他值班,急诊送来个高热不退的年轻女孩,情况很急,医生怀疑是急性红斑狼疮,催着马上做自身抗体谱。

抽血送下来已经快十一点。样本静置离心后,老张像往常一样,把那份血清放进仪器。免疫印迹法,流程他闭着眼都能操作。机器嗡嗡低鸣,在安静的午夜格外清晰。

半小时后,结果打印出来。老张拿起来一看,眉头立刻锁死。

报告单上,密密麻麻排满了阳性指标。抗核抗体(ANA)、抗dsDNA、抗Sm抗体、抗SSA/Ro……几乎所有能报的项,全是刺眼的阳性(+)。

这不对劲。绝对不对劲。临床上,几乎不存在所有抗体同时阳性的病例,这更像是一场技术错误或者……污染。他嘀咕着“见了鬼了”,决定手工复测一遍。

严格清洗试管,重新配液,手工加样。每一步他都屏息凝神,确保万无一失。他甚至特意从冰箱里取了质控血清做对比,一切正常。

可当第二份结果出来时,老张的后颈瞬间爬满了一层白毛汗。

还是全阳性。

而且,在抗心磷脂抗体那一栏的数值旁边,他隐约看到报告单的空白处,似乎多了一个淡红色的、水印般的指印,很小,像是孩子的。

随机图片

他猛地抬头环顾四周,实验室的冷白光线下,只有仪器指示灯在幽幽闪烁。他咽了口唾沫,告诉自己这是心理作用。也许是哪个同事不小心沾上的碘伏或者记号笔迹。

他不信邪,准备做第三次。这次,他换了一套全新的、未拆封的耗材。

就在他拿起那份血清样本,准备再次吸样时,头顶的日光灯忽然剧烈地闪动起来,发出滋滋的电流声。整个实验室忽明忽暗,机器屏幕也跟着乱闪。

在明灭的光线间隙,老张的眼角余光瞥见样本试管的内壁——那离心后本该清澈透亮的血清,此刻竟然悬浮着极细微的、棉絮状的……凝结物。它们缓缓蠕动着,不像血细胞,也不像任何他见过的沉淀。

更像是一团……有生命的纤维。

灯啪地一声恢复正常。试管里的血清也恢复了之前的清澈,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视觉暂留的幻象。

老张的手有点抖。他深吸一口气,强作镇定,坚持做完了第三次检测。

结果和前两次一模一样。全阳性。

他瘫坐在椅子上,看着那三份几乎一模一样的报告单,一股寒意从脚底窜上天灵盖。他行医十几年,从未如此恐惧过。这已经不是医学误差的范畴了。

最终,他没敢签发这份报告。他在系统里备注了“样本异常,建议重新抽血复检”,然后把原始样本和所有报告单锁进了专门的异常样本保存柜里——那柜子,科里老人都知道,偶尔会放一些无法解释、结果诡异的样本。

天快亮时,急诊打电话来催问结果。老张含糊地说仪器可能故障,结果不可信,需要重新抽血。

电话那头的医生沉默了几秒,声音有点怪:“不用了。”

“什么?”

“病人……凌晨三点十七分,心跳骤停,没救回来。”医生顿了顿,补充道,“很奇怪,尸检初步发现,她的血液里……发现了大量的、异常的免疫复合物,几乎堵塞了所有毛细血管,就像……就像她的血在自己攻击自己,并且……凝固了。”

老张放下电话,整个人像是被抽空了力气。

他慢慢走回实验室,打开那个异常样本柜。里面,昨晚他放进去的那三份报告单,最上面一张,那个淡红色的孩童指印旁边,不知何时,多了一个同样淡红色的、歪歪扭扭的数字:

03:17

老张“砰”地一声关上柜门,从此以后,他值夜班,到了九点,一定会拉下检验科的卷帘门。谁来说情,都没用。

这个规矩,就这么更加牢固地立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