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晚值班时听护士小杨讲了个真事,吓得我今早查房都绕着检验科走。

是去年冬天的事。急诊收了个小伙子,二十出头,高烧四十度,牙龈渗血,皮肤下都是针尖大的出血点。初步判断是爆发性紫癜或者白血病前期,立马抽了血常规送检。

半小时后,报告出来了。检验科的老陈亲自端着打印单子跑来,脸色比病人还白。

“你们看看,”他把单子拍在桌上,手指头都在抖,“这他娘的是什么玩意?”

我拿起单子一看,汗毛立马竖起来了——

白细胞计数:0.5×10⁹/L(正常值4-10) 血红蛋白:30g/L(正常值120-160) 血小板计数:1×10⁹/L(正常值100-300)

这已经够吓人了,但最底下那行字才让人头皮发麻:

【镜下所见】大量异常细胞,形态不规则,胞浆呈淡蓝色,内含大量嗜苯胺蓝颗粒。可见大量破碎细胞及游离细胞核。 【备注】样本中检出大量无法识别细胞形态,建议立即复查。另,样本溶血严重,呈肉眼可见暗红色胶冻状,与常规溶血现象不符。

“抽血过程有问题吗?”老陈问。 护士长斩钉截铁:“绝对规范,我亲自抽的,顺畅得很。”

马上重新抽血。这次三个护士一起操作,全程录像。抽出来的血在试管里就显得不对劲——正常血液是流动的鲜红色,这份却暗得发黑,粘稠得像糖浆。

结果出来,数值更糟了。镜检描述多了句:“可见类凋亡小体,但结构异常,呈双环状。”

主治医师当机立断准备输血小板和红细胞。就在这时候,昏迷的小伙子突然睁开眼,直勾勾盯着天花板说了句:“别白费劲了,已经换完了。”

没人听懂这话什么意思。

更怪的是,所有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开始出现轻微症状:头晕、牙龈出血、手指尖端出现同样的出血点。我的护士证后来在抽屉里被发现,边缘沾着一点暗红色的污渍,怎么都擦不掉。

随机图片

小伙子凌晨四点心跳停止。死亡诊断写的是“急性重型再障伴多器官功能衰竭”。

诡异的是,死后两小时,值班护士发现尸体验血报告竟然更新了。电脑记录显示凌晨四点三十七分打印了新报告,所有数值完全正常,包括那条诡异的镜检描述也消失了,只备注“样本轻度溶血”。

可那时候,尸体都凉透了。

检验科的老陈一周后坚持调去了行政岗。有次喝酒他吐真言,说第二次镜检时,他在显微镜里看到了东西——那些异常细胞在视野里组成了一个清晰的、不断旋转的螺纹图案,就像某种非人类的标识。

他还说,之后每次遇到严重溶血的血样,他都会下意识看看显微镜里有没有那个图案。

“有些人带来的血,”他灌下最后一口白酒,眼睛通红,“根本就不是他们自己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