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,您看看这个,是我以前听医院朋友聊起后,自己琢磨着写下来的:


夜班深处的化验单

我们医院新来的实习护士小杨,这两天魂不守舍,眼圈黑得跟烟熏过似的。昨晚巡房后,她死死拽着我的袖子,手指冰凉,声音发颤地跟我说:“姐,我可能……摊上事儿了。”

事情出在前天她值大夜班。后半夜两点多,急诊送来个车祸重伤的男的,浑身是血,但奇怪的是,伤口处的血有些暗沉,流速也慢得不对劲。医生紧急开了全套检查,其中就包括凝血功能。

血样很快被送到了检验科。那会儿检验科就老赵一个人值班,他是院里几十年的老技师了,平时沉默寡言,但技术没得说。

大概半小时后,小杨去取报告。检验科的窗口透着惨白的光,老赵坐在里面,脸色却比那光还要难看。他捏着一份打印出来的报告单,手指头有些僵,迟迟没递出来。

“赵老师?”小杨小声催了一下。

老赵像是被惊醒,猛地抬头,眼神有些发直,他把报告单从小窗口递出来,哑着嗓子说了句:“这结果……不对劲。你……让医生重点看看这个。”

小杨心里咯噔一下,低头去看报告单。各项凝血指标数值乱得一塌糊涂,完全超出了正常值的范围,甚至有些项目后面直接跟着“危急值”的红色标识。但最让她后背发凉的是,在报告单最下方的“备注”栏里,老赵亲手用红笔写了一行小字:

随机图片

“样本重度溶血,复查后结果一致。但镜下观察,红细胞形态异常,疑似……有聚集活性。”

“聚集活性”是什么意思?小杨没太懂,但“疑似”这两个字从老赵这种资深技师笔下出来,本身就透着邪门。她不敢耽搁,赶紧把报告送回了急诊。

主治医生看着报告,眉头拧成了疙瘩,嘀咕了一句:“这凝血功能差成这样,血都快凝不住了,怎么伤口流的血反而有点……黏糊?”但他还是按照极端凝血功能障碍进行了紧急处理。

可就在准备输血的时候,怪事来了。

那伤者的几个开放性伤口,血液流出速度确实很慢,但流出的血在接触到空气后,似乎……过于“粘稠”了,甚至隐隐有一种极其细微的、类似……“蠕动”的迹象?一个胆大的医生用棉签轻轻触碰,竟能拉出极其细微的、几乎不可见的暗红色丝线。

当时抢救室忙乱,没人深究这细微的异常,都以为是某种罕见的血液病。

直到天亮交班。

伤者最终没抢救过来。小杨心里发毛,趁着白班检验科人多,又拐了过去,想找老赵问问昨天那“备注”到底啥意思。

她走到窗口,另一个同事在。她问:“赵老师呢?下班了吧?”

那同事一脸莫名其妙:“老赵?他昨天调休了啊,他老婆孩子昨天中午就开车接他回老家喝喜酒了,请了三天假呢。昨晚压根不是他的班!”

小杨瞬间僵在原地,从头皮麻到脚后跟。

“不可能!昨晚明明是他值班!我还跟他说话了!他递给我的报告!”

同事被她惨白的脸色吓到了,赶紧翻看值班记录,又打电话确认。最后很肯定地说:“真的,昨晚是小刘值的班,他说凌晨是送来个车祸的,血样溶血严重,结果一塌糊涂,他根本没写任何备注!小杨你是不是太累看错了?”

小杨疯了似的跑回护士站,想找到那份有手写备注的报告单,却怎么也找不到。病历系统里存档的电子报告,备注栏那里,空空如也。

仿佛那张写着“疑似有聚集活性”的化验单,连同窗口后面那个脸色惨白的老赵,都只是她极度疲劳后产生的幻觉。

但小杨告诉我,她清楚记得,老赵递报告给她时,那冰冷的手指短暂地碰到了她的手背,那种刺骨的寒意,现在想起来,还让她直打哆嗦。

她声音带着哭腔问我:“姐,如果昨晚值班的不是老赵……那给我报告的是谁?他写的‘聚集活性’……又到底是什么东西?”

我张了张嘴,一个字也答不上来。只是下意识地看了看走廊尽头那间永远亮着苍白灯光的检验科窗口。

夜班又要开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