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末的傍晚,市立三院老住院楼的天空像被泼了浓墨,乌云压得很低,风卷着湿热的空气,把楼体西侧避雷带的嗡嗡声都搅得急促起来。老电工张建国捏着巡检本,踩着吱呀作响的铁皮楼梯上了楼顶,鼻尖萦绕着金属锈味和雨水前的土腥气。他例行检查避雷装置,目光扫过那根连接避雷带和接地极的引下线时,心里“咯噔”一下——铜质的引下线,在离地两米多的位置,断口像被高温熔过,边缘焦黑,断茬处还挂着几缕细小的铜丝,在风里晃得刺眼。

随机图片

“不可能啊……”老张揉了揉眼睛,凑近了看。这根引下线是五年前改造时换的,50平方的铜缆,按规范能承受的雷电流远超过本地雷击强度。他掏出手机拍照,又用万用表测了接地电阻,数值正常。可这明晃晃的熔断痕迹,像个谜语一样砸在他心里。

当晚暴雨倾盆,医院后勤主任李涛接到老张的汇报,惊出一身冷汗:“老楼住着三十多个重症患者,避雷系统出问题,这要是遭了雷击……”他连夜安排应急措施,把楼顶的临时接地极加粗,又调了两台UPS保障关键设备。

第二天一早,省防雷中心的工程师林晓峰带着仪器赶来。小林三十出头,戴黑框眼镜,说话语速快,眼神里透着专业的锐利。他蹲在引下线断口前,用探伤仪扫描,又捏起一点焦黑的铜屑放在鼻尖轻嗅:“没有电弧灼烧的杂质,更像过载熔断,但电流得多大才会让50平方的铜缆瞬间熔断?”

老张在一旁补充:“前几天打雷,我在值班室瞅见楼西边闪过个光球,跟灯笼似的,就一秒钟,我还以为是眼花了。”

小林眼睛一亮:“球形闪电?”他立刻调取了医院的监控,果然在雷雨录像里,有一帧画面捕捉到楼侧闪过一团橙红色的光,虽然模糊,但位置恰好是引下线附近。“球形闪电的能量密度极高,接触导体时会瞬间释放大量热能,普通的引下线扛不住这种‘点打击’。”

排查清楚原因,李主任松了口气,却不敢大意。医院紧急采购了70平方的镀锡铜缆,老张和小林带着工人爬上楼顶,将新的引下线牢牢固定。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时,新的引下线在风中泛着冷光,像一条沉默的安全绳。

那天下午,又一场雷阵雨袭来,闪电撕裂天空,雷声在楼宇间滚动。老张守在值班室,紧盯着监测屏上的接地电流数据——数值稳定,没有异常波动。他端起搪瓷缸喝了口茶,看着窗外被雨水洗刷得发亮的老楼,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,总算落了地。

医院的角落里,总有些不起眼的“守护者”,比如这根重新立起的引下线。它不声不响,却在每一场雷雨里,为生命筑起一道看不见的屏障。老张知道,下次巡检,他会更仔细地看看它,看看这座医院里,所有关于安全的细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