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的市一院医疗废物暂存处,消毒水的味道混着一丝橡胶的气息,弥漫在昏暗的走廊尽头。铁皮柜旁边,几个“老伙计”——印着黑色“感染性废物”字样的黄色垃圾袋,正有气无力地瘫在地上,等着凌晨的转运车。它们的“皮肤”上布满划痕,有的封口处还松松垮垮,仿佛在无声抱怨着日复一日的繁重。
李阿姨拖着沉重的脚步进来,蓝色的清洁服上沾着点点碘伏渍。她是这里的“管家”,负责把各个科室的医疗废物归置妥当。可最近,她总觉得心里不踏实,尤其是急诊科忙起来的时候,护士们匆匆忙忙,有时会把带针头的损伤性废物误扔进感染性垃圾袋里,她得一个个拆开检查,手套不知被划破过多少次。
“唉,又得加班了。”李阿姨叹了口气,准备处理今天最后一批来自ICU的废物。就在这时,一个崭新的“家伙”被后勤科的小王搬了进来——一个银灰色的智能垃圾桶,旁边挂着几个颜色鲜亮、质地厚实的垃圾袋,分别标着红(病理性)、黄(感染性)、黑(生活垃圾)、蓝(可回收)。小王拍了拍它的外壳:“李姨,试试这个新家伙,自动分类的,能识别废物类型,还能封口称重呢!”
李阿姨半信半疑地拿起一个带血的纱布,犹豫着靠近那个垃圾桶。只见桶口的感应灯突然亮起,发出轻微的“滴”声,黄色的垃圾袋自动张开了口,还伴随着温柔的提示音:“请投放感染性废物。”李阿姨愣了一下,把纱布放进去,袋子稳稳地接住,然后缓缓收紧了边缘,像个谨慎的卫士。

接下来,她拿起一个用过的注射器,还没靠近,红色的损伤性垃圾袋就“醒”了过来,开口更大了些:“请投放损伤性废物(锐器),请注意安全。”李阿姨吓了一跳,随即又觉得有趣,她把注射器小心放入,袋子内部的缓冲层轻轻裹住了针头,防止刺破。
从那天起,暂存处的夜晚不再只有消毒水的沉闷。李阿姨的工作轻松了许多,她甚至能和这个“智能小伙伴”聊上几句(虽然它只会用提示音回应)。有一次,新来的实习护士小周慌慌张张地抱来一大箱废物,里面混杂着病人的呕吐物污染的床单、用过的手术刀,还有一个没来得及处理的药瓶。小周急得快哭了:“李姨,我……我分不清楚了,急诊刚送来的,还有半小时转运车就来了!”
李阿姨也慌了神,以前遇到这种情况,至少得花一个小时慢慢分拣。这时,智能垃圾桶的指示灯突然全亮了,它的识别系统似乎在快速扫描。“请投放感染性废物(织物)”“请投放损伤性废物(器械)”“请投放药物性废物(瓶类)”……不同颜色的垃圾袋依次张开,像在跳一支有序的舞蹈。小周按照提示,手忙脚乱却又准确地把废物投进对应的袋子里。不到十分钟,一箱混乱的废物就被打理得井井有条,每个袋子都自动封好口,屏幕上还显示出各自的重量和分类信息,直接上传到了医院的管理系统。
小周擦着汗,对李阿姨和那个智能垃圾桶连连道谢:“太厉害了!以前我最怕来暂存处,总怕分错了被批评,现在……它就像个贴心的老师!”李阿姨笑着摸摸那个银灰色的外壳,感觉它不再是冰冷的机器,而是个可靠的伙伴。
旧的黄色垃圾袋们也不再抱怨了,它们看着新伙伴高效地工作,偶尔被用来装一些少量的、已分类好的废物,反而觉得轻松了不少。暂存处的灯光下,新与旧的“员工”们和谐共处,共同守护着医院的最后一道“安全线”。李阿姨知道,这个会自动分类的垃圾袋,不仅减轻了她的负担,更重要的是,它用科技的力量,把那些看不见的风险,牢牢锁在了一个个严密的“小世界”里,让医院的环境更安全,也让每一位医护人员和患者,多了一份无声的保障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