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三点的急诊抢救室,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和一丝若有若无的焦灼。监护仪规律的“滴滴”声里,突然炸响一阵尖锐的警报——那台崭新的乳酸分析仪,屏幕上的数字像失控的电梯,一路往上窜,红色的“HIGH”(高危)字样刺得人眼睛疼。

“陈医生!3床乳酸……爆表了!”护士小杨的声音带着颤,手里的记录本差点滑落。

急诊主治医生陈岚刚处理完一个车祸病人,白大褂的衣角还沾着点血渍,她几乎是小跑着冲到仪器旁。屏幕上的数值还在跳:21.7mmol/L。正常范围是0.5到2mmol/L,这已经不是“升高”,是“海啸”级别的异常。

随机图片

“病人什么情况?”陈岚的声音冷静得像冰,但指尖却在微微发凉。

“刚送过来的外卖员,二十多岁,同事说他今天跑了十六七个小时,高温天没怎么喝水。现在高热、意识模糊,肌肉摸上去硬邦邦的,像块烙铁。”小杨语速飞快,额角沁出细汗。

陈岚俯身看病人:青年男人蜷缩在床上,皮肤呈现一种不正常的潮红,呼吸急促得像破旧的风箱。她迅速查体,瞳孔对光反射迟钝,四肢肌张力高,口腔黏膜干燥起皮。“热射病?合并横纹肌溶解?”一个可怕的猜想窜进脑海——长时间高温作业,身体散热失衡,细胞代谢彻底紊乱,无氧酵解疯狂产酸,乳酸就像洪水一样淹没了血液。

“立刻上冰毯!快速补液,用林格液!查血气、肌酸激酶、肝肾功能!”陈岚的指令干脆利落,抢救室瞬间忙成一团。冰袋裹着毛巾堆在病人腋下、腹股沟,输液泵“嗡嗡”运转,冰凉的液体顺着静脉涌入滚烫的身体。

乳酸分析仪的屏幕还在闪烁,数值停在21.7,但每一次刷新都像在敲鼓。陈岚盯着它,又瞥向心电监护:心率150次/分,血压85/50mmHg,休克了。“上血管活性药物!多巴胺泵入!”她知道,乳酸是“死亡预言家”,数值越高,器官衰竭的风险越大,尤其是肝脏和肾脏——它们本该是代谢乳酸的“清道夫”,现在却自身难保。

时间以秒计算。病人的肌肉开始不自主抽搐,小杨惊呼:“陈医生,他尿色变深了!像酱油!”“横纹肌溶解!肌红蛋白堵肾小管了!”陈岚心头一沉,“速尿!20mg静推!碱化尿液!”

抢救持续了一个多小时。窗外的天泛起鱼肚白,乳酸分析仪终于传来一声短促的“滴”——数值降到了15.3。陈岚紧绷的肩颈松了一丝,但不敢懈怠。又过了半小时,数值跳到9.8,病人的呼吸渐渐平稳,皮肤的潮红褪去些许。

“陈医生,他好像醒了!”小杨惊喜地喊。

青年男人艰难地睁开眼,嘴唇干裂得渗血,他张了张嘴,声音嘶哑:“我……我女儿的药钱……还差一点……”

陈岚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。后来从他断断续续的叙述里,大家才知道:他女儿患有白血病,每月的靶向药费像座大山。为了多跑几单,他常常从清晨跑到深夜,高温天也舍不得歇——今天为了赶一个超时就会罚款的订单,他在太阳下骑了四十分钟,回来就栽倒在电动车旁。

“数值降到5.2了!”小杨的报喜声打断了陈岚的思绪。乳酸终于回归“警戒区”边缘,病人的生命体征也趋于稳定。

陈岚走出抢救室,天边的朝霞正把云层染成金红色。她望着那台还在工作的乳酸分析仪,屏幕上的数字安静了许多。仪器是冰冷的判官,能精准丈量生命的危机;但在数值爆表的背后,藏着的是一个父亲滚烫的爱,和一群医护人员与死神赛跑的执着。急诊室的故事,从来不止是冰冷的数字,更是无数个挣扎求生的灵魂,在绝望里透出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