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医院检验科的窗台,李建国主任就习惯性地走到那台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前。仪器银灰色的外壳泛着柔和的光,屏幕上的自检程序正一行行跳动,像在无声地报告“准备就绪”。他拍了拍仪器的侧边,仿佛在和一位老伙计打招呼:“老伙计,今天也请多指教了。”
旁边的小王端着刚采集的血样,有些紧张地搓着手。这是他轮岗到检验科的第三周,对这台“精密仪器”既敬畏又好奇。“李主任,张大爷的血样,您看……”小王的声音带着点生涩。
李建国接过试管,眼神变得专注:“小张大爷?哦,那个二十年糖龄的‘老战士’。”他边说边将血样放入仪器的进样口,手指在操作屏上轻快地点了几下。仪器发出轻微的“嗡”声,开始了检测。
等待结果的间隙,李建国靠在椅背上,想起第一次见到张大爷的情景。那时张大爷因为长期血糖失控,眼底出血、手脚麻木,拄着拐杖走进诊室,声音里满是绝望:“医生,我是不是没救了?”那时科室刚引进这台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不久,之前张大爷只测指尖血糖,忽高忽低,却从不知道自己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早已“爆表”。
“当时给他测了糖化,结果11.2%,”李建国的声音低沉下来,“相当于他三个月里,大部分时间血糖都在‘火焰山’里熬着。”正是这台仪器的精准数据,让内分泌科的王医生果断调整了治疗方案,胰岛素剂量、服药时间、饮食计划,都围绕着“长期控糖”重新规划。
仪器“嘀”的一声,检测完成。屏幕上显示:糖化血红蛋白6.8%。李建国松了口气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:“小王,你看,这个数字,意味着张大爷这三个月的血糖控制得相当不错。”
话音刚落,张大爷就拄着那根磨得发亮的拐杖,颤巍巍地走进来,脸上带着憨厚的笑:“李主任,小王医生,我来拿结果啦!”他最近视力好了不少,走路也稳当,手里还提着一篮自家种的青菜,“我跟王医生说啦,要是没这台‘照妖镜’,我现在还不知道在哪个病房躺着呢!”
小王把打印好的报告递过去,张大爷小心翼翼地接过,像捧着圣旨:“6.8%,和上次一样!王医生说,再保持半年,我就能适当减点药了!”他的眼睛里闪着光,“这机器真神,扎一下手指,就能知道我仨月的‘糖况’,比我自己还清楚!”
李建国看着张大爷的背影,转头对小王说:“这台仪器,测的不只是一个数字,是患者的希望啊。”小王点点头,忽然觉得手中的血样不再只是标本,而是一个个等待被照亮的生命片段。

午后,检验科的灯还亮着。小王跟着李建国学习仪器的维护,听他讲这台仪器引进时的波折——为了让基层医院也能用上精准的设备,团队跑遍了厂家,对比了无数数据。“现在好了,”李建国擦拭着仪器的探头,“它就像一个忠诚的哨兵,24小时守护着糖友们的健康防线。”
窗外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落在仪器的显示屏上,映出一行清晰的字:“检测精准度:100%”。小王看着那行字,忽然明白,这100%的精准背后,是无数像李主任这样的医者,和这台“无声的战友”一起,为生命保驾护航的决心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