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引流瓶里的时光碎片》
消毒水的气味像一层透明的薄膜,裹住了外科换药室的每个角落。林晓雯捏着换药包的手在蓝色口罩下轻轻抿了抿唇,不锈钢治疗盘里的镊子碰着弯盘,发出细碎的响。3床的陈老师又该换窦道引流管了,这个从去年秋天开始就躺在走廊加床的老患者,脚踝处的窦道像枚深色的眼睛,无声地诉说着病程的漫长。
"陈老师,今天感觉怎么样?"她掀开患者盖在腿上的薄被,淡蓝色病号裤卷到膝盖上方,露出缠着纱布的脚踝。老人正用勺子搅着保温杯里的小米粥,塑料勺碰到杯壁发出沙沙的响:"昨晚听了半宿秋雨,这伤口啊,比天气预报还准。"他笑得温和,眼角的皱纹堆成老树的年轮,鬓角的白发沾着些药水味,让林晓雯想起自己退休的父亲。
揭开外层纱布时,渗出液已经把内层敷料浸得半透。林晓雯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湿敷,待敷料软化后才慢慢揭开,窦道口周围的皮肤有些红肿,管道固定处还沾着少许淡粉色的组织碎片。"稍微忍忍,今天分泌物好像比昨天少些了。"她用镊子夹起引流管轻轻转动,管腔内壁附着的絮状物随着动作晃了晃,掉落在弯盘里,像几片半透明的花瓣。
陈老师忽然开口:"小林护士,你说这管子里流出来的,会不会都是我年轻时候站讲台攒下的毛病?"他望着天花板上的日光灯管,声音里带着久病者特有的释然,"去年带孙子在公园玩,突然就觉得脚底板像踩了团火,谁知道脱了鞋一看,都烂出个洞了。"

林晓雯用碘伏棉签绕着窦道口画圈,棉签上的棉絮偶尔会勾住新生的肉芽:"您这是糖尿病足,控制好血糖才能长肉呢。"她想起上周科里的病例讨论,主任拿着CT片子说窦道深达筋膜层,那些肉眼看不见的潜行腔隙,就像藏在皮肤下的迷宫,得靠引流管一点点把"脏东西"带出来。
弯盘里的组织碎片混着淡红色渗液,看起来像被揉皱的纸团。林晓雯忽然想起刚参加工作那年,在急诊看见被钢筋贯穿小腿的患者,当时她攥着引流管的手直发抖,带教老师说:"别小看这根管子,它能把伤口里的'委屈'都引出来。"此刻她用镊子夹起碎片放进标本盒,金属器械碰撞的声响里,仿佛也夹着无数个日夜的消毒、换药、观察。
"陈老师,您退休前教什么的?"她换上新的引流管,调整负压球的压力,看着透明管道里逐渐泛起的淡红色液体。老人笑出几颗龋齿:"教语文的,带了三十年毕业班,现在连粉笔字都快忘了怎么写。"他晃了晃手上的静脉留置针,"不过现在每天数引流瓶里的刻度,倒像是在改作业,红墨水蓝墨水,都得算清楚。"
阳光从换药室的小窗斜斜切进来,在引流瓶上投下菱形的光斑。林晓雯挂好新的负压装置,看着刻度线慢慢攀升:"您看,今天引流量15毫升,比昨天少了5毫升呢。"老人探头看了眼,像看见学生作业本上的红对勾:"好,等哪天降到零,我就能拄着拐杖去看学校的银杏树了。"
收拾治疗盘时,林晓雯发现标本盒里的组织碎片在灯光下泛着珍珠母的光泽,那是新生的肉芽组织,带着愈合的希望。走廊里传来推车的轱辘声,另一个病房传来家属的低语,她忽然觉得这些藏在引流管里的碎片,其实是时光的切片——有人在这里告别病痛,有人在此刻学会与漫长的康复和解。
当她推着治疗车走向下一个病房时,背后传来陈老师的声音:"小林护士,明天换药时能帮我带份报纸吗?想看看早间新闻。"她回头时,老人正望着窗外的梧桐树,阳光穿过他稀疏的白发,在床单上织出一片温暖的阴影。引流瓶在床头轻轻晃动,像一只装着岁月碎片的琥珀,在秋日的微风里,折射出生命的韧性与希望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