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雾中的镜》
凌晨三点的急诊内镜室还亮着灯,张主任捏着电子支气管镜的操作手柄,眼睛死死盯着显示屏。屏幕里的左肺下叶基底段支气管像蒙着层毛玻璃,本该清晰可见的黏膜血管纹路只剩团模糊的灰影。
"小林,把光源调至最大。"她头也不抬地说,食指轻轻叩了叩操作台上的主机。旁边的住院医小林慌忙去调整亮度旋钮,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紧张——这台刚引进三个月的奥林巴斯EVIS LUCERA ELITE是科室的宝贝,上周才给全体医护做过操作培训。
冷光源调到最高档的瞬间,屏幕突然白光大作,随即又恢复成浑浊的灰雾。张主任皱着眉退出镜身,将前端贴近无影灯。4.2毫米的物镜镜面果然沾着星点黄褐色污渍,在强光下泛着油光,像谁不小心溅上的碘伏混合液。
"去把昨天的清洗登记本拿来。"她摘下无菌手套扔进锐器盒,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。作为呼吸内镜中心的主任医师,她太清楚镜头污染意味着什么——三天前那例疑似支气管结核的患者,正是用这台镜子做的活检,倘若因为视野不清漏诊了早期肿瘤......
小林抱着登记本跑回来时,白大褂下摆扫到了操作台边缘的戊二醛浸泡桶。本子最新一页上,前日凌晨两点的终末消毒记录赫然签着护士陈芳的名字,每个步骤都画了勾:预处理、酶洗、漂洗、消毒、干燥,标准的十二步清洗流程。
"给设备科打电话,让老陈带测漏仪来。"张主任转身打开内镜储存柜,目光扫过其他几台镜子的物镜——洁净如新的镜面在灯光下泛着冷光,唯独这台EVIS-L190的镜头像蒙着层死亡面纱。她突然想起五年前在省医院进修时,听过的那起因内镜清洗不彻底引发的院内感染事件,三十七个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,主刀医生被吊销执业证的画面至今清晰。
设备科老陈踩着晨光赶来时,测漏仪的指针刚跳到0.03MPa。"管路有轻微漏气。"他拧着眉头查看压力表,"估计是活检通道接口处密封圈老化了,液体渗进去残留在内镜前端。"老陈从工具包里掏出放大镜,对着镜头仔细观察:"你看这污渍边缘,有明显的水痕扩散痕迹,应该是干燥步骤没到位,残留的消毒液和组织液发生了化学反应。"
张主任捏着清洗流程图的手有些发紧,流程图第三版修订时她曾坚持增加"气枪干燥需持续30秒"的标注,可此刻看着登记本上那行工整的勾,只觉得每个勾都像个刺眼的问号。窗外传来救护车的鸣笛声,她突然想起今早交班时,护士说那例支气管结核患者的病理结果出来了——慢性炎症,未见结核杆菌。
"通知器械护士,从今天起每台镜子清洗后必须双人核对,测漏记录要精确到秒。"她掏出手机给护理部主任发消息,屏幕蓝光映着她眼下的青黑,"再联系奥林巴斯工程师,把全院内镜的密封圈都做预防性更换。"
小林站在一旁欲言又止,直到老陈背着工具包离开,才嗫嚅着开口:"张主任,会不会是......"
"没有会不会。"她打断年轻医生的话,伸手轻轻擦拭那台污染的镜子,仿佛在安抚一位受伤的老友,"在我们手里过的每根镜子,都是伸进患者身体里的眼睛。眼睛蒙了灰,心就该亮起来。"
东方泛起鱼肚白时,张主任终于在整改报告上签下名字。窗外的香樟树在晨风中沙沙作响,她望着重新洁净的内镜储存柜,突然想起刚参加工作时带教老师说的话:"内镜医生最该害怕的,不是看不见的病灶,而是看得见的敷衍。"

消毒机开始新一轮运转的嗡鸣声中,她摸出白大褂口袋里的老花镜,在清洗登记本的空白页一笔一划写下:"2023年9月17日,发现EVIS-L190镜头污染原因:测漏环节未严格执行,干燥时间不足。责任人:张桂芳。"字迹力透纸背,在晨光中洇开小片墨痕,像枚永远醒目的胎记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