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凌晨三点的凝血报告》

我至今记得那个带着消毒水味道的凌晨。消毒水混着夜班护士泡的浓茶味,在检验科的走廊里织成一张密网。我盯着凝血分析仪屏幕上跳动的数字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白大褂口袋里的薄荷糖——这是每个通宵班的必备品,用来对抗后半夜漫上来的困意。

"李姐,3床的凝血结果出来了。"实习小妹的声音带着刚出学校的青涩,她把试管架往我面前推了推,"急诊送进来的那个产后大出血患者,血红蛋白才60。"

我扫了眼标本标签,产妇姓陈,32岁,入院诊断写着"胎盘早剥"。凝血四项的数值像串刺目的红灯:PT(凝血酶原时间)38秒,APTT(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)89秒,纤维蛋白原0.8g/L,D-二聚体>5.0mg/L。这些数字在我脑子里迅速拼接成一个单词——DIC,弥散性血管内凝血。

随机图片

"通知急诊二线了吗?"我一边说着,一边重新校准仪器。分析仪发出规律的嗡鸣,像某种金属昆虫在振翅。这种时候必须排除仪器误差,但心底的预感已经沉甸甸地压下来——上个月抢救的那个创伤患者,入院时凝血结果就是这样的走势。

实习小妹点点头,睫毛在眼下投出细碎的阴影:"张医生说等结果出来立刻过去。"她忽然压低声音,"刚才看见患者老公在走廊哭,手里还攥着包红糖,说要给媳妇补身子......"

我没接话,转身翻出冰箱里的冷沉淀试剂。检验科的冰箱永远透着股阴凉,冷沉淀的包装盒上凝着水珠,像刚从冰水里捞出来。走廊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,急诊张医生风风火火地闯进来,白大褂下摆掀起一阵风:"李姐,情况怎么样?"

"典型DIC表现。"我把打印好的报告单递给他,触到他指尖的温度——比我想象中要凉,"纤维蛋白原低于1.0,必须马上输冷沉淀和血浆。你们临床有没有观察到出血加重?"

张医生皱眉看着报告,眉心拧成个结:"阴道出血量比之前多了,子宫触诊硬如板状。刚联系了手术室,准备紧急剖宫......"他忽然抬头,目光撞上我手里的冷沉淀,"这些够吗?"

"先拿20单位上去,我再联系血库调。"我顿了顿,看着他口罩边缘露出的黑眼圈,"注意监测血小板和凝血因子,这种产后急性DIC进展太快......"

凌晨四点十五分,血库送来的血浆在恒温箱里预热。我看着分析仪再次吐出的报告,纤维蛋白原升到1.2g/L,但D-二聚体还在攀升。手机在口袋里震动,是女儿发来的消息:"妈妈,我自己热了牛奶,你什么时候回家?"屏幕微光映在试剂瓶上,映出我眼下淡淡的青黑。

五点零七分,张医生打来电话,声音里带着劫后余生的疲惫:"胎盘剥离面清理了,子宫暂时保住了。现在送ICU观察,凝血指标......"他停顿两秒,"比之前好多了,多亏你们及时报危急值。"

我挂掉电话,窗外已经泛起鱼肚白。实习小妹趴在桌上打盹,睫毛上还沾着不知何时落下的睫毛膏。我摸出薄荷糖咬碎,冰凉从舌底窜到太阳穴,忽然想起十年前刚进检验科时,带教老师说过的话:"凝血报告有时候比心电图还急,因为凝血因子在血管里打仗,我们是最先看见硝烟的人。"

天亮透的时候,我经过ICU门口。透过玻璃,看见那个年轻的丈夫坐在床边,正用棉签蘸水湿润妻子干裂的嘴唇。他背后的监护仪规律地跳动着,像重新归位的生物钟。我的白大褂口袋里,女儿的消息还亮着:"妈妈,牛奶温好了等你。"

阳光从走廊尽头的窗户斜切进来,在凝血分析仪的外壳上镀了层金边。新的标本已经送到窗口,带着清晨急诊的露水气息。我搓搓脸,把空了的薄荷糖纸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——又一个需要全神贯注的白天,正在仪器的嗡鸣中拉开序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