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检验科的清晨》
凌晨五点的检验科总是带着股子生人勿近的冷肃。我把最后一杯冷掉的黑咖啡灌进喉咙时,急诊送来的第三管尿常规标本刚好在传送带上晃了晃,琥珀色的液体在离心管里轻轻摇晃,像块裹着杂质的老琥珀。
"23床,许小凡,22岁,尿频伴腰痛三天。"实习生小林把条码纸拍在我面前,"门诊初筛说可能是尿路感染?"
我盯着屏幕上的名字皱起眉头。年轻女性确实是泌尿系感染的高发群体,但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上周那个被误诊为膀胱炎的IgA肾病患者——同样是年轻女孩,同样是先出现尿路刺激征。尿液分析仪开始运作时,我下意识凑近观察窗,白细胞酯酶三个加号,红细胞却只有弱阳性,这个比例有点奇怪。
"再做个沉渣镜检吧。"我把离心后的试管推给小林,"顺便打电话问问患者有没有水肿或者血压高的情况。"窗外的天刚泛起鱼肚白,检验科的白炽灯把标本台照得发青,我看着镜下散在的畸形红细胞,手指轻轻叩了叩仪器外壳。尿路感染不该出现这么多变形红细胞,这更像是肾小球源性血尿。
七点十五分,许小凡的母亲扶着女儿走进实验室。小姑娘脸色发白,卫衣袖口卷到手肘,露出腕部淡淡的青色血管。"大夫,她昨天开始眼皮有点肿..."母亲的声音带着清晨未消的沙哑,"会不会是累着了?她刚考研完..."
我调出自动分析结果,蛋白质那一栏不知何时跳出了"+"。肾炎的警报在脑子里骤然拉响,这种逐渐加重的蛋白尿和镜下血尿,怎么看都不像单纯的感染。"我们需要再做个24小时尿蛋白定量。"我边写医嘱边留意小姑娘的反应,她正低头盯着自己交叠的手指,指节泛着用力过度的青白。
"是不是...很严重的病?"她突然开口,声音轻得像片羽毛。我抬头时正撞上她的眼睛,那双眼睛里有年轻人少见的沉稳,却也藏着即将决堤的惶恐。检验科的打印机突然吐出新的报告,我扫了眼肌酐值,喉间突然发紧——这个看似普通的"尿路感染",很可能已经悄悄损伤了肾小球。
八点整,我带着报告找到肾内科门诊。主任医师看着显微镜下的红细胞形态,镜片后的眼神逐渐严肃:"准备肾活检吧,不排除IgA肾病的可能。"走廊里传来护士推治疗车的声响,许小凡坐在候诊椅上,母亲正给她披外套,阳光透过玻璃窗斜斜切过她们的肩膀,在地面投下细长的影子。

那天下午我在实验室整理标本,忽然想起多年前带教老师说过的话:"尿液分析仪是我们的眼睛,但有时候,眼睛也会骗人。"许小凡的病例最终确诊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,好在发现及时,经过规范治疗后尿蛋白逐渐转阴。每次看到年轻患者的尿常规报告,我总会多停留几秒,那些在仪器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背后,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病症,而是一个个等待被认真解读的生命故事。
清晨的检验科又迎来新的标本,传送带周而复始地运转,离心管里的液体折射着不同的光。我按下仪器的启动键,看着新项目的指示灯次第亮起,忽然明白每个数值背后都藏着需要被倾听的声音——那些关于疼痛、焦虑与希望的声音,正透过小小的尿液标本,向我们诉说着身体里隐秘的真相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