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急诊室的凌晨三点》
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在急诊室走廊里回荡,林晓燕握着温热的葡萄糖注射液瓶,目光再次落在护士站旁那台沉默的电解质分析仪上。凌晨三点的医院总像被按下了慢速键,却又在某个角落藏着随时爆发的紧急按钮。
"23床新收的老太太,78岁,呕吐腹泻三天,现在血压80/40。"张医生的白大褂带过一阵风,病历夹重重拍在护士站台面上,"先开血常规和电解质,加急。"
晓燕接过标本管时,注意到患者王奶奶枯瘦的手腕上还戴着只褪色的银镯子,刻着模糊的"长寿"字样。老人闭着眼睛呢喃,闽南口音混着呕吐后的虚弱:"水...想喝水..."
"别急,先抽血化验,很快就知道怎么补液了。"晓燕轻轻拍了拍老人手背,针头刺入血管的瞬间,暗红色的血液缓缓流入试管,她忽然想起自己奶奶临终前也是这样干燥的嘴唇,怎么润都润不透。
电解质分析仪的屏幕在昏暗的处置室里泛着冷光,晓燕把标本管插入卡槽,看着仪器开始运转。这台用了五年的老机器偶尔会发出轻微的嗡鸣,像极了老家灶台上烧开水的声音。记得去年冬天有个醉酒患者电解质紊乱,就是靠它及时测出低钾血症,才没酿成心脏骤停的悲剧。
"钾2.8,钠130,氯92。"张医生盯着屏幕皱眉,"典型的低钾低钠血症,先补钾吧,500ml生理盐水加1.5g氯化钾,静滴,注意监测心率。"

晓燕配药时特意放慢了动作,氯化钾注射液推入生理盐水的瞬间,透明液体里泛起细微的涟漪。走廊里突然传来家属的惊呼,她转头看见王奶奶的儿子正抓着护士台边缘,脸色比墙上的反光板还白:"医生,我妈她刚才抽搐了!"
监护仪的警报声撕裂空气,晓燕冲过去时,老人四肢正在不受控地颤抖,心电监护显示T波低平,ST段压低——典型的低钾表现。张医生已经捏开老人的下颌,防止舌后坠:"先静推10ml氯化钾,注意浓度!"
冰凉的药液通过静脉通路进入体内,晓燕的目光始终盯着心电监护仪,直到颤抖的波形逐渐平稳。老人慢慢睁开眼,干枯的手指抓住晓燕的袖口,喉咙里发出含糊的音节。
"您别说话,好好休息,电解质补上来就好了。"晓燕轻轻掰开老人的手指,触到那只银镯子的刻纹,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总说戴银饰能辟邪。此刻金属的凉意透过指尖,她却觉得那纹路里藏着某种温热的东西,像极了每个夜班后窗外渐亮的天光。
天边泛起鱼肚白时,王奶奶的电解质结果终于趋于正常。晓燕整理治疗盘时,看见老人儿子正坐在床边,用棉签蘸着温水给母亲润嘴唇。银镯子滑到手臂上,在晨光中闪过一丝黯淡的光。
"多亏你们啊,"那男人抬头时,眼角有未干的泪痕,"我妈一直舍不得来医院,说土方法能治拉肚子..."
晓燕把空的电解质标本管丢进锐器盒,金属碰撞声里混着处置室外清洁工拖地的沙沙声。她想起张医生常说的话:"电解质紊乱就像身体的隐形杀手,有时候比外伤更急人。"而这台总是安静工作的分析仪,就像急诊室里沉默的哨兵,在每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,给出最关键的答案。
东方既白,晓燕摘下被汗水浸湿的口罩,看见处置室窗台上不知谁摆了盆绿萝,叶片上凝着水珠,在初升的阳光里折射出微小的彩虹。远处又传来新的救护车鸣笛声,她深吸一口气,走向下一个需要她的病床。有些故事,每天都在这白色的空间里上演,关于病痛,关于守护,也关于那些在仪器屏幕上跳动的,生命的密码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