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影灯下的晨光

凌晨五点的手术室走廊还浸在深蓝里,林护士长的白大褂口袋里,钢笔帽磕着掌心。她摸黑推开器械室的门,指尖熟稔地掠过第三层货架,铝制器械盘的冷意透过橡胶手套渗进来——这是她在这家三甲医院的第二十七个年头,每个器械柜的螺栓纹路都刻在视网膜上。

"林老师早。"实习护士小周抱着灭菌包闪过,发梢还沾着晨间雾气。林护士长点点头,目光落在墙角新立的银灰色柜子上。那是上周刚安装的智能器械管理系统,据说能通过图像识别自动归类摆放器械,昨天科务会上主任说"这月起逐步替代人工"时,她捏着会议记录的指节泛白。

随机图片

七点十五分,第一台剖宫产手术准备就绪。林护士长掀开无菌布,突然皱眉——卵圆钳歪卡在持针器槽位里,血管钳的尖端甚至碰到了手术刀架。"小周,"她声音平稳,"把2号器械盘重新摆一遍。"

"可是系统显示已经归位..."小周盯着操作屏上的绿色对勾,指尖在触摸屏上犹豫。林护士长没说话,径自拿起血管钳,钳柄尾端的三圈防滑纹刚好贴合虎口,这是她用了十年的老物件。当所有器械按照"钳类开口朝左、刀类尖端向下"的标准排整齐时,麻醉师恰好推着床进来,监护仪的滴答声里,她听见小周轻轻吁了口气。

午休时器械室没人,林护士长独自对着智能柜发呆。屏幕上跳跃的3D建模图里,止血钳的角度永远是标准45度,可实际操作中,哪个护士会把钳头掰得像量角器画的一样?她伸手触碰感应区,系统突然发出警报,红色光斑在持针器位置闪烁——原来她习惯性地把器械柄朝右放,而数据库里的样本都是朝左。

"林老师在测试新系统?"身后传来年轻的声音。穿藏蓝色工牌的工程师小陈抱着笔记本电脑蹲下,屏幕上滚动着密密麻麻的代码,"我们采集的样本大多来自教学医院,确实忽略了临床习惯差异。"他指尖快速敲击,"您看,现在可以手动标记常用摆放模式,系统会自主学习的。"

下午的肝叶切除手术前,林护士长试着把器械盘放进智能柜。当她再次取出时,所有器械都按照她习惯的顺序排列,持针器凹槽里甚至预留了0.5厘米的空隙——那是为了方便戴双层手套时捏取。无影灯亮起的瞬间,主刀医生笑着说:"今天的器械递得格外顺手。"

暮色漫进手术室时,最后一台清创手术结束。林护士长摘下口罩,看见小陈还在调试系统,年轻人的后颈沾着汗渍。她转身从值班室拿出一袋咖啡豆:"楼下咖啡机总出故障,这个现磨的香。"蒸汽氤氲中,小陈指着屏幕上逐渐丰富的数据库:"您教给系统的摆放习惯,现在成了区域标杆数据呢。"

凌晨一点,林护士长锁好器械室的门。智能柜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金属光泽,像极了二十年前她第一次看见的那台老式消毒锅。手机震动,工作群里弹出小周的消息:"老师,今天跟台时突然懂了您说的'器械会说话',它们摆对位置时,真的在发光呢。"

她抬头望向走廊尽头的玻璃窗,东方已泛起淡青色。指尖轻轻抚过口袋里的钢笔,那里头夹着半张泛黄的培训笔记,第一页写着:"器械摆放的温度,藏在毫米级的误差里。"而此刻,智能柜的显示屏上,代表"已就绪"的绿灯正与晨光一同亮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