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消失的投诉信》
清晨七点五十分,李明的皮鞋尖刚蹭到医务科办公室的地毯,目光就被办公桌上那封白色信封拽住了。牛皮纸信封右上角印着医院LOGO,封口处用胶水粘得规规矩矩,收信人一栏写着"医务科负责人亲启",字迹力透纸背,最后那个句号洇开小片墨渍,像谁心里憋着团没撒出来的火。
这已经是本周第三封匿名投诉信了。作为在医务科干了十年的老油条,李明早过了看见投诉就冒冷汗的年纪,可最近这些信来得蹊跷——既没有患者姓名,也没写具体科室,每张A4纸上都用宋体小四打印着相同内容:"贵院存在严重管理漏洞,望尽快整改。"最诡异的是,监控显示每天凌晨三点到五点之间,总有人影在科室门口徘徊,可画面模糊得像蒙了层雾,怎么都调不清。
"李科,又收到情书啦?"实习生小王端着保温杯探进半个脑袋,镜片上还凝着清晨的水汽,"该不会是哪个患者家属暗恋您吧?"李明没接话,用裁纸刀挑开信封时,指腹蹭到信纸边缘,竟有层细不可察的绒毛——这是手工造纸才有的质感,现在医院打印用的都是80克A4纸。
下午开例会时,医务处主任敲着投影仪:"外科走廊的扶手报修三次还没修好,门诊导诊台的老花镜又丢了三副......"李明的笔尖在笔记本上划出歪扭的墨线,脑子里突然闪过昨天扫地阿姨的话:"李科长,你们办公室门口最近总掉白头发,比我家老头的脱发量还夸张。"

深夜十点,李明关掉电脑屏幕前的监控录像,揉着酸涩的眼睛起身倒水。经过走廊时,瞥见楼梯间拐角有团灰白影子晃了晃。他心脏猛地收紧,抓起墙上的灭火器就追过去,却在安全通道门口看见个佝偻的背影——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,手里攥着个布包,正往消防栓夹缝里塞什么。
"阿姨,您怎么这么晚还在医院?"李明放缓声音,老太太受惊般转身,布包"啪嗒"落地,露出里面叠得整整齐齐的信纸。借着应急灯的绿光,他看见信纸上的字迹和投诉信如出一辙,只是多了行铅笔写的附言:"护士站的小姑娘总把我的降压药弄错,可她们帮我打热水时又笑得那么甜......"
原来老太太的儿子住院后,她心疼年轻人工作辛苦,想提意见又怕伤了和气,便每天等夜深人静时来"投递"匿名信。那些所谓的"管理漏洞",不过是老人用放大镜趴在住院部公告栏上,把所有科室的投诉电话都抄了遍,却始终没舍得真的拨出去。
"阿姨,您看这样行不行?"李明蹲下身帮老人捡信纸,指尖触到纸面的绒毛,忽然想起自己母亲也总把想说的话写在日历背面,"明天起我们在住院部设个'暖心意见箱',您要是看见什么不妥当的地方,就写成便签放进去,我每天亲自整理。"
老太太布满老年斑的手绞着布包带,忽然从里面掏出袋烤红薯:"小伙子,这是我在家蒸好的,你尝尝......"红薯表皮的热气氤氲在走廊里,李明忽然想起监控里那个模糊的影子,原来不是什么神秘人,不过是位怕给人添麻烦的老人,在凌晨的冷风中,一遍遍地练习着如何温柔地提出请求。
第二天清晨,当小王第N次调侃"李科的情书"时,李明指着新挂在墙上的意见箱说:"以后这些信都得署真名,因为每个愿意说真话的人,都值得我们记住名字。"阳光穿过玻璃窗,在意见箱的铜牌上镀了层金边,那抹金色里,仿佛藏着无数个想要开口又咽下的清晨与黄昏,藏着比投诉更珍贵的,人间烟火气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