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数字迷踪》

清晨七点四十五分,财务科的玻璃窗上还凝着薄薄的雾气。王科长把搪瓷缸子往桌上一放,掀开账本时,目光突然被一串数字勾住了——住院部三号床的预缴金栏,本该是昨晚结账时的8765元,此刻竟变成了8768元。

"小李,过来对对这床的账。"她敲了敲键盘,显示屏上的数字纹丝不动。实习生小李端着豆浆凑过来,勺子"当啷"掉进碗里:"昨天我亲眼看着收费处录进去的,怎么会自己涨了三块?"

更诡异的是,当他们打开其他账本时,发现儿科走廊加床的护理费、药房的退药金额,甚至后勤科的水电费栏目,都有零星的数字在缓慢变动。就像有双看不见的手,正握着无形的笔,在电子账本上轻轻涂改。

"会不会是系统中病毒了?"小李的声音带了点颤音。王科长没说话,转身拨通了信息科的电话。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,阳光斜斜切进办公室,在她鬓角的白发上镀了层金边。作为三十年工龄的老财务,她见过手工账时代的红笔更正,经历过电算化改革的阵痛,却从未见过这般离奇的场景。

信息科的小张带着工具箱赶来时,墙上的挂钟刚敲过九点。他插好U盘开始跑程序,突然指着屏幕惊呼:"看这个!"众人凑近,只见数据流里夹杂着几行奇怪的代码,每个变动的数字背后,都跟着一串形如"0815"的后缀。

"这是日期?"王科长皱眉。小张推了推眼镜:"像是某种自动触发的脚本,每天早上七点到九点之间运行,每次改动金额都不超过五块。"他突然一拍大腿,"上个月你们是不是报修过服务器?有个实习生前两天来做过系统维护..."

话音未落,科室门被推开,抱着文件夹的小周气喘吁吁闯进来:"科长,昨天急诊抢救的那个老人,家属补交了三块钱现金——说是之前缴费时少算了挂号费..."

办公室里突然静得能听见空调外机的嗡鸣。王科长翻开最新的手工台账,在补记栏里看见那行字迹稚嫩的"+3元",落款日期正是8月15日。小李突然笑出声:"该不会是那孩子怕咱们发现漏账,写了个小程序自动补录吧?"

随机图片

窗外的雾气不知何时散了,阳光正明亮地照在账本的格线上。王科长拿起红笔,在电子账的异常记录旁画了个小问号,转头对小张说:"通知那孩子来一趟,就说...让他带份书面说明,再教教我们怎么用这个'自动对账系统'。"

小李收拾着散落的凭证,忽然指着显示屏轻笑:"瞧,又涨了两块。这回该是供应室补的消毒碗柜维修费吧?"阳光掠过她年轻的脸庞,那些跳动的数字仿佛都有了温度,不再是冰冷的代码,而是医院里每天都在发生的,关于疏忽与弥补、错误与修正的细碎故事。

当十二点的钟声响起时,王科长合上最后一本账本。窗外传来救护车的鸣笛声,她望着电脑屏幕上趋于平静的数字,忽然觉得这些会自己"生长"的账目,倒像是医院这个庞大机体里流动的血液,带着人间烟火的温度,默默记录着每个平凡日子里的微小善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