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恒温病房的光》

消毒水的气味混着中央空调的冷风,在走廊里织成一张细密的网。林护士长习惯性摸了摸走廊尽头的温控面板,显示屏上的24℃泛着冷光,和她白大褂口袋里的体温枪一样凉。

"12床又按铃了。"小护士抱着病历本站在护士站里,声音里带着无奈,"王奶奶说冷,要加床被子。"

林护士长摘下老花镜,揉了揉眉心。她记得这位78岁的房颤患者,每次查房都裹着四层毛毯,鼻尖冻得通红。上周科里刚统一调成24℃标准温度,年轻护士们都说这个温度最科学,可她总觉得对着那些插着留置针的老人,这数字有点太硬了。

推开12病房的门,暖气阀果然又被拧到了最大,铝合金窗框上凝着细密的水珠。王奶奶缩在被子里,像只怕冷的老龟,见她进来,布满老年斑的手颤巍巍伸出来:"小林啊,这空调吹得骨头缝里都是风。"

"您先别调暖气,容易和空调对冲。"林护士长把恒温杯塞进老人手里,转身摸了摸窗台,果然一片冰凉。她从柜子里又翻出条羊绒毯,叠成三角形垫在老人膝头,"今晚我值夜班,一会儿再给您送个暖水袋来。"

凌晨三点,护士站的对讲机突然响了。林护士长踩着静音鞋冲进病房,只见王奶奶正抓着氧气管咳嗽,监护仪上的心率跳到了130。"快关空调!"她一把扯下墙上的遥控器,24℃的数字刺得她眼眶发烫。当室温升到26℃时,老人的呼吸终于平顺了些,枯瘦的手紧紧攥住她的手腕,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。

那天早上交班时,林护士长把保温杯重重搁在桌上:"咱们是不是该重新讨论下病房温度的事?"新来的陈医生推了推眼镜,从白大褂里掏出个平板电脑:"我正想提这事,院里新引进了智能温控系统,能根据病人年龄、病种自动调节温度——"

"自动?"林护士长打断他,"上次急诊那个高热病人,智能系统把温度降到20℃,结果寒颤得血压都测不出来。"她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,泛黄的纸页上记着密密麻麻的温度记录,"8床肺癌患者需要25℃,15床术后病人得27℃,这是靠经验摸出来的。"

陈医生没说话,只是把平板转向她。屏幕上跳动着不同颜色的曲线,蓝色代表体温,红色代表室温,绿色的是系统根据大数据生成的调节建议。最下方有行小字:兼容手动模式。

随机图片

系统安装那天,林护士长全程盯着技术人员布线。当看到每个病房都保留了老式温控旋钮时,她藏在袖口的手终于松开了。试运行第一天,12床的显示屏上稳稳停在25.5℃,王奶奶的床头柜上多了盆开着淡紫色小花的蝴蝶兰,是陈医生从家里搬来的。

变故发生在冬至前夜。凌晨两点,所有病房的温控屏突然变成红色,警报声里林护士长冲进设备间,只见陈医生正跪在地上排查线路,白大褂后背洇着汗渍。"服务器被病毒攻击了。"他抬头时,镜片上蒙着层水雾,"现在只能手动调节。"

护士站的电话此起彼伏,林护士长抓起老式遥控器就往外跑。在12病房,她刚把温度调到26℃,就看见王奶奶从枕头底下摸出个布包,里面是叠得方方正正的羊绒毯。"小林啊,"老人往她手里塞了颗水果糖,"机器冷,人心不冷就行。"

天边泛起鱼肚白时,系统终于恢复正常。林护士长看着晨交班会上的陈医生,他眼下乌青,却笑得像个孩子:"我们在系统里加了亲情模式,家属能通过手机APP远程查看温度。"他顿了顿,指了指墙上的老式旋钮,"这个保留得真好。"

春末的一个午后,林护士长经过12病房,看见王奶奶正和孙子视频。屏幕里的年轻人举着手机转圈:"奶奶你看,我把您的房间温度设成25℃啦。"阳光透过窗户斜斜照进来,温控屏上的数字柔和得像块温玉,旁边的蝴蝶兰又抽出了新的花剑。

她摸了摸口袋里的体温枪,金属外壳竟有了些暖意。远处传来陈医生和小护士的争论,话题似乎又转到了温度上。走廊尽头的玻璃窗映出蓝天白云,那些关于24℃与26℃的争执,终究会在某个春暖花开的日子,酿成最适宜的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