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暗房里的光》

凌晨三点的市立医院放射科走廊静得能听见灯管电流的嗡鸣,老陈把白大褂又紧了紧,不锈钢保温杯里的浓茶早就凉透了。他摸黑走进暗房,熟悉得像抚摸老友脊背般按下红灯开关,暗红色光晕里显影液的味道漫上来,混合着三十年来无数个夜班的记忆。

胶片在显影液里浮沉的沙沙声是老陈最熟悉的白噪音。作为科室里最后一个坚持手工冲片的技师,他总说电子屏上的影像太冰冷,“胶片能留住光走过的痕迹”。上个月科里新引进的自动曝光系统就搁在墙角,黑色机身像头沉默的巨兽,每次年轻技师们围着它讨论参数时,老陈就躲进暗房擦他的显影罐。

今晚送来的是个车祸急诊的小姑娘,锁骨骨折的片子需要加急。老陈刚把胶片夹进冲洗架,突然听见操作间传来急促的脚步声。“陈师傅!自动曝光系统的温控模块好像出问题了!”新来的小吴推开门,防护帽下的额头全是汗,“急诊科说病人有复合伤,必须十分钟内出片!”

老陈的手指在显影液里顿了顿,抬头看见墙上的挂钟:3:17。他想起自己女儿出车祸那年,也是这样的深夜,也是等片子时惨白的走廊座椅。喉头动了动,他突然扯下橡胶手套:“把胶片给我,用2号机试一次。”

随机图片

自动曝光系统启动的蓝光映在老陈布满血丝的眼睛里,他看着小吴把胶片放进卡槽,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像陌生的密码。“光圈值调到11,”他突然开口,“当年德国专家来培训时说过,雨天急诊的片子要加两档曝光补偿。”小吴愣了愣,迅速输入参数。

当第一张胶片从出片口滑出来时,老陈的鼻尖几乎贴了上去。影像里骨骼的纹路清晰得惊人,软组织的层次比手工冲片更细腻,就连锁骨断裂处细微的骨膜反应都分毫毕现。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胶片边缘,那里没有手工冲片常见的药水渍,干干净净的,像被月光漂洗过。

“陈师傅,第二张需要重曝吗?”小吴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。老陈抬头看见对方眼里的紧张,突然笑了,那是种带着几分自嘲的温和笑意:“不用,这片子够清楚了。”他转身把自己的显影罐收进橱柜最上层,不锈钢罐底还沾着去年除夕值班时不小心打翻的饺子汤——那时他还跟女儿说,等退休了要把这些老伙计都搬回家当花盆。

东方泛起鱼肚白时,老陈站在操作间门口看着忙碌的年轻人们。自动曝光系统的蓝光此起彼伏,像一片温柔的星海。他摸出手机给女儿发消息:“科室新来的机器真厉害,以后爸爸值夜班不用总吃冷茶了。”发送键按下的瞬间,他听见身后传来胶片出片的轻响,那声音不再让他觉得陌生,倒像是旧时光与新未来在暗房里轻轻碰了个杯。

走出医院时,晨雾正慢慢散去。老陈把保温杯塞进帆布包,包底还躺着半卷没用完的柯达胶片,那是他 last 的私藏。他知道有些东西终将被时光冲显,但有些痕迹,比如掌心的老茧,比如对每一张片子的较真,大概会永远留在岁月的底版上,慢慢显影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