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两点的儿科病房,消毒水味裹着空调风在走廊里打转。护士小林捏着查房记录,轻轻推开302病房的门,月光漏进来,照见小姑娘乐乐正攥着妈妈的手,小脸皱成小核桃——又被干燥的空气呛得咳嗽了。

“湿度42%,太低了。”小林盯着墙上的温湿度计叹气。入秋后空调马力全开,病房像被抽干水分的铁皮盒,小患者们总被干咳、流鼻血缠上。上周隔壁床的壮壮,鼻腔黏膜都裂出小血痂,哭得奶奶直抹泪。

正出神时,白大褂口袋里的传呼机突然震动,是后勤科张工发来的消息:“新加湿系统调试完毕,儿科病区启动自动感应模式。”小林还没反应过来,就见病房空调出风口慢悠悠转出细雾,像清晨山林里的薄雾,裹着若有若无的草木香。

“妈妈你看,空调在吐云彩!”乐乐的眼睛一下亮起来,小手在空中抓呀抓。小林凑到湿度计前,眼睁睁看着数字一格格往上跳:45、48、52……最后稳稳停在55%。空气里的紧绷感像被揉开的棉絮,乐乐的呼吸声也渐渐轻缓,蜷在被窝里又睡着了。

走廊另一头,张工正盯着中控屏里的曲线。这套系统埋了上百个湿度传感器,像撒在病区的“隐形小侦探”,一旦某个区域湿度跌破50%,联动的雾化装置就会精准补湿。他指尖划过屏幕,新生儿重症区的湿度曲线像被熨平的绸带,37℃的暖箱旁,早产宝宝的监护仪数据格外安稳。

天亮时,小林路过护士站,听见家属们小声议论:“这两天孩子咳嗽轻多了”“昨晚睡觉鼻子不堵了”。她望向走廊尽头的空调外机,阳光里蒸腾的水雾泛着微光,像给冰冷的医疗机器裹了层温柔的纱。

随机图片

护士长巡房时,特意摸了摸302病房的加湿器:“以前人工加水总怕漏、怕忘,现在这‘自动管家’倒省心。”话音刚落,急诊送来个哮喘发作的小男孩,推床冲进病房的瞬间,加湿系统已提前启动,白雾袅袅里,男孩憋红的脸慢慢舒展。

小林值完大夜班,在换衣室听见张工和工程师打电话:“儿科的湿度阈值再微调下,新生儿区55 - 60,普通病房50 - 55,对,要适配不同病种……”她望着窗外渐浓的秋意,突然觉得这台会“呼吸”的空调,像把医院里的硬冷棱角,都烘成了暖乎乎的温度。

后来病区墙上多了面留言墙,有张画特别显眼:蜡笔涂的空调吐出云朵,下面歪歪扭扭写着“谢谢会下雨的大机器”。小林知道,那些藏在数据里的湿度曲线,那些看不见的水雾,正悄悄给每个病痛中的灵魂,织着温柔的保护网。